㈠ 上世紀5060年代拍攝的黑白電影是如何上彩色的
電影的膠片是黑白的,所以彩色電影都是拍完了之後通過手工上色變成彩色的畫面上映的,現代電影工業特別是成像技術發展了之後終於遇到了手工上色的流程
㈡ 西遊記黑白電影怎麼變彩色
1、首先把電影轉成一幀幀的圖像(黑白圖像)。
2、其次通過深度學習演算法把圖像轉換成彩色的把一幀幀轉換成彩色的圖像合成電影。
3、最後通過人工上色變成彩色的,很多早期彩色電影就是這樣。
㈢ 黑白電影是怎樣演變成彩色的
1939年,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送全電子式電視。瑞士菲普發明第一台黑白電視投影機。1940年美國古爾馬研製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1949年12月17日開通使用第一條敷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
1951年,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1954年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1954年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1972年日本研製出彩色電視投影機。
(3)經典老電影重新上色擴展閱讀
黑白電視發明
1925年,英國人約翰·洛吉·貝爾德,根據德國工程師尼普科夫設計的「尼普科夫圓盤」進行了新的研究工作,成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視機,是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
當時畫面解析度僅30行線,掃描器每秒只能5次掃過掃描區,畫面本身僅2英寸高,一英寸寬。在倫敦一家大商店向公眾作了表演。1926年,電視的發明者之一貝爾德向英國報界作了一次播發和接收電視的表演。
1927——1929年,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1930年實現電視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電視銀幕。
㈣ 黑白電影《雷鋒》重新上色,當初的哪些紅色經典讓你印象深刻
雷鋒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指以雷鋒無私奉獻精神為基本內涵,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
相信紅色經典大多人都是看過的,《南征北戰》 、《上甘嶺》 、《青春之歌》、《把一切獻給黨》、《林海雪原》等這些電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龐大繁雜的戰爭題材表現得明快流暢,塑造了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志願軍英雄群像,進步青年知識分子普遍所經歷的曲折歷程的“縮影”。
一、《南征北戰》
《南征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戰爭片,由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陳戈、馮喆、張瑞芳等主演,於1952年上映。該片改編自話劇《戰線》,講述了解放戰爭初期,在華東戰場上,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
㈤ 那些陳年舊電影 究竟是怎麼做藍光的 求專業技術解答
電影是膠片拍的……
電影膠片,8MM的還是16mm的還是35mm的,通常大片都是用35mm膠片拍出來的,那麼35MM的膠片到底是多大呢?告訴你民用的膠卷通常就是35MM的(翻翻家裡的老底片通常都是35mm的。)那麼現在的數碼單反相機已經有全畫幅的了(全畫幅就是說感光晶元尺寸和35mm的膠卷感光尺寸一樣大,既36*24MM)。
說簡單點,35mm的電影膠片如果每一張都用現在的設備掃描轉換成數字信號可以掃出約2000萬像素,而全高清的格式是1920*1080(200萬像素)不過電影膠卷通常顆粒較粗,所以保守估計按照現在的高清格式再翻一倍的解析度可能就是膠卷電影的解析度極限了(即約4000*2000的解析度)。現在RED ONE已經有更高解析度的攝影機了(好像是5000X3000多的)
㈥ 5D2誤操作拍成黑白片了。怎麼還原成彩色的
八、九十年代喜歡搜頻道、看電影的人可能都記得那時候看過幾部彩色的片子。這些原本就只有黑白兩色的電影,看起來並不像真正的」彩色「片,只是比那些普通的黑白片子稍微容易入眼一些。它們是怎麼進行著色的?這項技術其實廣受爭議,我們來一探究竟。
最早的電影著色技術起源於二十世紀初。這一過程毫無科技含量可言,其實就是製作人手工在電影拷貝上著色,然後拿到影劇院上映。直到197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前工程師威爾遜·馬克爾(Wilson Markle )發明了我們熟悉的計算機著色技術。一開始,他用這項技術給那些最初的登月照片上色,但很快他發現了它的商業價值,並在1983年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馬克爾的辦法對技術水平要求頗高,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卻簡單而講究。技術人員先將拷貝的電影副本輸入到計算機里,然後計算機就會根據需要給場景中的每一件東西精確地上色。技術人員然後用調色板給每一個鏡頭的畫面著色,調色板上的顏色有超過4000種明暗不同的變化。針對每個連續的畫面,技術人員還必須對移動的像素重新上色。
這一過程並為實現完全的數字化,技術人員還必須斟酌每一鏡頭的特定物體的顏色。根據廣播通訊博物館的記載,有些東西可照常識著色(比如海是藍色的),可是還有些東西就需要技術人員做一些考證了。攝制的照片和服裝店通常能夠幫助決定一件道具或是衣服到底是什麼顏色。假如這些方法都不可行,那麼技術人員可以自己酌情處理物體的顏色了。當然我們可以想像這一加工過程耗資不菲,製片人為此要為每分鍾的電影多投入3000美元。
為什麼演播室和版權方要不遺餘力地製作彩色電影呢?理由很簡單,他們可以以此給老電影注入新的生命力。觀眾厭倦了黑白片,卻對彩色片子趨之若鶩。廣播通訊博物1988年的一項報告顯示,一部電影的著色成本是300,000美元左右,上映後可取得一般約500,000美元的收益。
不難理解制演播室為什麼如此鍾情彩色電影。給陳年老片撣撣土,投資就要翻倍,這樣的小把戲什麼公司會不願意呢?但製片人可不會這樣頭腦發熱,他們對電影精雕細琢、煞費苦心,當然很不情願別人拿他們的成果指手畫腳。
泰德·特納大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彩化黑白電影最有名的倡導者,特納國際旗下有自己龐大的老電影庫,他當然希望這一技術能成為他的搖錢樹。
然而,特納的這一地位並沒讓他受到導演們的青睞。1985年,當特納宣布給《公民凱恩》著色時,盡管該劇導演奧森·威爾斯的健康每況愈下,但是在他去世前的幾個星期囑咐自己的一個朋友,」千萬不能讓特納的手臟了我這部片子。」特納最終也沒有做成彩色的《公民凱恩》。
另外一些製片人的電影彩化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1988年,特納國際將約翰·休斯頓五十年代的代表作 The Asphalt Jungle to La Cinq的版權賣給了法國的一家公司。當時休斯頓已於前一年去世,但是他身為演員的女兒Anjelica想到父親的黑白經典電影將要被變成彩色時,驚恐不已。她起訴了這家法國公司,要求其彩色電影版本不得放映。
起初,休斯頓只在地方法院勝訴,但經過一連串的上訴,該案件最終到了法國最高法院。1991年,法院最終判定休斯頓勝訴,聲明休斯頓和他的後人具有決定其電影藝術最終命運的」道德權「。(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抵制電影彩化,加里·格蘭特1937年主演的喜劇Topper進過彩化後在1985年重新上映,他自己就是粉絲之一。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彩化黑白電影在好萊塢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觀眾不再痴迷於彩色的經典電影,況且彩化過程耗資不菲,沒有強大穩定的後台支撐很難盈利。此後,彩色電影仍然偶爾再現熒屏,傳奇影業(Legend Films)在1997年發布了電影It's a Wonderful Life的彩色DVD版,但是這一問題的爭論到了八十年代已漸漸銷聲匿跡。
㈦ 《亂世佳人》是怎麼從黑白片弄成彩色片的有誰知道嗎這個是不是真的
這部影片屬於當時的超豪華製作,本身就是彩色片。只不過當時並不是所有影院都有放映彩色電影的設備,所以電影公司製作了彩色版膠片、黑白版膠片兩種版本,在不同影院上映而已。
㈧ DeOldify 老電影上色軟體有會安裝在上的人嗎可以給遠程安裝下,可以給紅包
4位戍邊烈士遺屬優待撫恤細節公布美國得州進入重大災難狀態逆流而上的你高蜜鄒凱第1季你好李煥英位列中國影史票房第6名我國已應急批准16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Amber 我曾經就是個實驗時代少年團韓美娟的嘴能不能留到決賽付辛博聽到光榮時的表情全球首次發現人感染H5N8型禽流感病毒中國達人秀第6季魔性笑聲妖君大人的異世狂妻第一季衛健委稱東北放開生育限制需做全面研究孔雲龍版八馬褂完整版烈士肖思遠的微信頭像陳情令泰國見面會
我想說~
這段「顏色」視頻獲60萬人點贊,90後小伙用AI還原百年前北京生活原貌|專訪
DeepTech深科技
2020-05-24
關注
假設你是一名 90 後,你猜爺爺的爺爺,在 20 歲時,過著怎樣的生活?以 20 年為一代人(解放前普遍生育早),從 100 年前到現在,正好五代人。那麼,1920 年,爺爺的爺爺,過著怎樣的生活?
近日,一名 90 後北京小伙,耗時 7 天,用 AI 技術修復一則短視頻。視頻再現了百年前老北京的生活日常,一經發出斬獲 60 多萬個微博點贊,並被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轉載。
視頻 | 本次修復視頻的完整版
看到這里,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一百年前的視頻,竟然還帶顏色?
這要拜前文所說的小伙所賜,他叫胡文谷(以下稱「大谷」),大谷告訴 DeepTech,他目前在紐約做獨立游戲開發師,同時還是一位 B 站 UP 主。
圖 | 大谷
與其說是給視頻上色,不如說是修復視頻。下圖是修復前後對比圖,可以看到,差別非常大。
圖 | 修復後
圖 | 修復前
3 種工具,耗時 7 天
據大谷介紹,修復中,他一共使用三種 AI 工具,第一種是 DAIN,用來補幀;第二種是 DeOldify,用來上色;第三種是 ESRGAN,用來擴增解析度。
補幀工具 DAIN
以補幀來說,原視頻非常卡頓,每秒只有 6 到 10 幀,補好後每秒增加到 60 幀左右,流暢度也變高很多。
大谷使用的工具叫 DAIN,DAIN是(Depth-Aware Video Frame Interpolation,深度感知視頻幀插值),是來自上海交大的一個開源插幀演算法,它可以把 30fps(Frames Per Second,畫面每秒傳輸幀數)的視頻,插幀到 480fps,這比很多手機的慢動作錄像幀率還高。
圖 | AI 補幀工具 DAIN 截圖
上色工具 DeOldify
在視頻上色方面,大谷解釋說,人物服裝和街邊場景,未必真的就是這種顏色,這是 DeOldify 通過資料庫的訓練後、自己認為應該這樣上色。
盡管如此,DeOldify 還是存在不足,一是精確度難以保證。在顏色修復上,雖然大谷使用 DeOldify 三個預訓練模型中最穩定的 Video Model,呈現在最終效果上,顏色飽和度依然偏低,抖動也很劇烈,遠遠無法達到手工膠片上色的精準度。這也說明,AI 再好也無法徹底取代人類。
㈨ 為什麼近兩年這么多經典的舊電影再次搬上大銀幕
至於你說的重新上映的電影,其實應該指的是那些已經在國內上映過,時隔多年後再次上映的影片。2008年的《東邪西毒終極版》,2011年的《倩女幽魂》,2012年的《新龍門客棧》 2015年的3D版《一代宗師》、3D版《功夫》《甜蜜蜜》等等。它們有的會翻錄成3D版,有的會進行高清畫質修復,有的會增加新的內容,以吸引觀眾。這股重新上映的風潮,應該是受到2012年《泰坦尼克號》3D版上映的影響。
畢竟不是每一部老電影都敢重映,重映的電影一定會有它的經典和閃光之處。首先要有過硬的質量,大眾關注的焦點仍以內容為王,然後要有清晰的受眾群體才能更易產生共鳴,加上恰到好處的營銷宣發手段,想不賺錢,有點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