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告訴我這部電影的名字急!拜託啦
《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又譯拿命開玩笑,一路玩到掛。
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聯袂出演,兩個老戲骨可以稱得上是骨灰級人物啊~~~
影片很有看頭,也蘊涵了些許人生哲理,及對生活的態度,發人深思~~~
2. 誰知道這部老電影的名字
片名:少女疑雲
主演:野川雪(小泉今子飾)
東美津子
劇情簡介:
少女小野雪的父親叫東彥,是音樂世家的獨子,是個才華橫溢的青年鋼琴家,剛剛獲得大獎 ,但因為愛上了家中的女傭小野遭到全家反對,他為了愛情離家私奔。小野雪未出生父親就因窮困潦倒而病死,只留下一部鋼琴曲手稿。小野雪酷愛鋼琴,想實現父親的理想,母親臨死前將她託付給一個陌生男人(其實是警察,宇津井健飾演)。小野雪來到東京爺爺(音樂學院院長,孫敖配音)創辦的音樂學校,誰知爺爺一家都不認她,還認為是她母親害死了東彥。最後爺爺勉強讓她進鋼琴繫念書。她姑姑的女兒和她同學鋼琴,雖然長得美但是很高傲,處處欺負她,姑父更是處心積慮要趕走她,除了在琴鍵里放刀片陷害她,還利用血型誣蔑她不是東彥的女兒。她的兩個姑姑一個鎖鋼琴不讓她練習,一個使喚她想累死她,裝好心讓她超負荷練琴,差點毀了手指。幸好在鋼琴老師和警察的幫助下,小野雪還是在比賽中勝出,贏得了姓東的權力和自己老師的愛情。
不過,有點搞笑的是,鋼琴比賽的勝利居然成了家人相認的籌碼,還附贈新郎一名。最有趣的是,RH隱性AB型血又成了問題關鍵,而且小野雪竟然是母親懷胎12個月生的......
3. 求一電影名字~~~急
譯 名 變發/新發膠/發膠
片 名 Hairspray
年 代 2007
國 家 美國
類 別 歌舞/喜劇/劇情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文
評 分 8.1/10 (7,193 votes)
鏈 接 http://uk.imdb.com/title/tt0427327/
文件格式 DVD-RMVB
視頻尺寸 704 X 304
文件大小 2CD 643MB
片 長 116mins
導 演 亞當·山克曼 Adam Shankman
主 演 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 .....Wilbur Turnblad
伊利亞·凱利 Elijah Kelley .....Seaweed J. Stubbs
米歇爾·菲佛 Michelle Pfeiffer .....Velma Von Tussle
約翰·特拉沃塔 John Travolta .....Edna Turnblad
尼科爾·布朗斯凱 Nicole Blonsky .....Tracy Turnblad
阿曼達·拜恩斯 Amanda Bynes .....Penny Pingleton
扎克·埃夫隆 Zac Efron .....Link Larkin
布蘭特妮·斯諾 Brittany Snow .....Amber von Tussel
詹姆斯·麥斯登 James Marsden .....Corny Collins
影片簡介:
以瘦為美,是這個社會時尚流行的趨勢,即使你心靈手巧、天賦異稟、魅力超凡、貌美如花,如果你擁有的是一副臃腫的身材,那麼基本可以和你所嚮往的一切說拜拜了,因為在這個以貌取人的社會中,你根本就沒辦法和其他人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特蕾西·特布萊德就是這么一個從頭"胖"到腳的女孩,先不說是同齡女孩兩倍的身材,再加上被發膠固定住的蓬蓬頭,特蕾西就是這么一個從任何角度看都有那麼點"寬"的姑娘。
在肥胖的身體里,特蕾西卻懷揣著一顆更加"寬廣"的心,她將自己所有的熱情與專注都放在了舞蹈上,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在"柯尼·科林斯電視秀"的舞台上一展自己出眾的舞蹈才華,這是一個在上世紀60年代的年輕人中風靡一時的現場秀......在夢想前雙眼發光的特蕾西,似乎並沒有發現,遺傳自媽媽的肥胖基因,是她的舞蹈之路最大的一個障礙。
與生俱來的"缺陷",掩蓋住了特蕾西身上的那股子超凡的魅力,讓她無法站在閃亮之處接受旁人的贊美--這是她的媽媽埃德娜時刻都在提醒她的一個事實,其實埃德娜只是在保護女兒,避免她受到自己年輕時曾受到的傷害。然而,這一切都不能阻止特蕾西前進的腳步,因為這個女孩只知道一件事:她是為舞蹈而生的。而這個世上,惟一了解特蕾西的,就只有她的爸爸威爾伯了。
那個哄動一時的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柯尼·科林斯來到特蕾西所在的學校挑選新的競爭對手,而特蕾西終於以實力為自己贏來了一個在節目中露臉的機會......沒想到特蕾西迅速贏得了觀眾的喜愛,甚至超越了這個節目中原來公主級的人物艾姆伯·馮·塔塞爾,引起了她的忌妒、懊惱和不安,並和她那詭計多端的媽媽維爾瑪--WYZT電視台的經營者,想法設法地阻止特蕾西,可惜的是取得的效果不大,結果就連艾姆伯心儀的男孩林克·拉金,也開始抵擋不住特蕾西獨特的韻味了。隨著城市裡舉辦的一個私人舞蹈Party"發膠小姐"的臨近,特蕾西以絕對的優勢成為艾伯姆最大的競爭對手,兩個互不相讓的女孩開始明爭暗鬥起來。
然而一個突發事件,卻讓頭腦有點熱的特蕾西瞬間冷靜下來:她的好友彭妮·平格頓(白人女孩)和塞威德(黑人男孩)之間的戀情,掀起了軒然大波,他們不但成為人們側目的焦點,還因此被拘留......特蕾西找到了比舞蹈更重要的事情--消除種族歧視,她將所有的謹慎與警告拋到九霄雲外,為了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能,竟然跑到黑人社區去找摩特莫絲·梅貝爾。這一舉動使本來還算受歡迎的特蕾西轉瞬間成為了眾矢之的,就連警察局也簽署了關押她的拘捕令,她只好躲在彭妮家的地下室里了。那麼,特蕾西最終能夠逃離不公正的法律制裁嗎?她是不是就這樣錯過和艾姆伯的最終比賽,喪失"發膠小姐"的參賽資格呢?她會用自己擅長的舞蹈與演唱擺脫掉這些麻煩嗎?有的時候,似乎只有贏得冠軍,才能證明一切。
一句話評論:
影片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是這個大片雲集的暑期檔中讓人驚艷的一抹與眾不同的亮色。
——《首映》
就像一台永遠在製造微笑的機器,影片會讓你的嘴從頭裂到尾。
——《紐約客》
近年來百老匯舞台劇改編而成的影片中最出色的一部,甚至已經超越了那些奪得奧斯卡的音樂劇。
——《電影城市新聞》
幕後製作:
【拍攝靈感】
影片《發膠》中所講述的故事起源於1988年,電影人約翰·沃特斯(John Waters)和新線公司聯合拍攝的同名經典邪典喜劇影片。與他之前製作的幾部影片非常相似,比如說《粉紅火鳥》和《菠蘿脂》(Polyester),原版的《發膠》也是由沃特斯自編自導並自己擔任了製片人,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成為觀眾心目中無法磨滅的記憶。當時,故事的主角特蕾西·特布萊德由還是新人的里基·萊克(Ricki Lake)飾演,迪文(原名為格倫·米爾斯坦德)成了她那可愛的媽媽埃德娜,至於特蕾西的父親威爾伯,則由表演經驗非常豐富的傑里·斯蒂勒(Jerry Stiller)飾演,講述了一個除了沃特斯別人無法模仿、獨特的故事,他說:"在巴爾的摩貧民區的一個小公寓中,我躺在床上創作了這個故事。我曾經看過地方的電視舞蹈節目『巴迪·迪安秀',很快就被吸引住了,那個時候的我和所有的白人小孩一樣,總是在暗地裡聽黑人音樂,我們能夠收聽到三個黑人電台。"
傑里·斯蒂勒表示贊同:"約翰·沃特斯就是在巴爾的摩的兩種文化的交叉下長大的,所以說也只有像他那種獨特而瘋狂的人格才能製作出這樣一個故事,也算是對生活的一種展望。"斯蒂勒將在新版的《發膠》中客串飾演平基先生,一家服裝店的老闆,只賣給"有品質的女孩有品質的衣服"。斯蒂勒還表示,是他的兩個孩子艾米和本促使他接拍了1988年的原著的:"沃特斯的幽默感是沒有界限、沒有約束的,這正是他作為一名電影人優秀的地方,他想像中的1962年的巴爾的摩的樣子,可能與實際中會有一些出入,但你不能否認的是,這種做法只會帶來不可思議的趣味性。"
在約翰·沃特斯看來,他1988年創作的《發膠》實際上是在通過一個白人的視角--也就是少女特蕾西·特布萊德的雙眼,去看待取消種族隔離運動的:"我相信這會是一部引起共鳴的影片,有趣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一些社會問題,絕不會嘮嘮叨叨地講大道理。這里我要說明的是,從來沒有過胖女孩參加現實生活中的『巴迪·迪恩秀',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創造特蕾西這個角色的原因。對於我來說,像特蕾西這樣的女孩,是一個註定會失敗的人,她的夢想是在『柯尼·科林斯電視秀'跳舞--代表著每一個受到歧視的人的願望。"
蕾西·特布萊德的夢想並沒有隨著約翰·沃特斯1988年的影片的結束而結束,2002年,新線公司重新改編了喜劇《發膠》,以《發膠:音樂喜劇》之名,讓這個故事以全新的面貌震驚了百老匯。舞台劇版本由馬克·奧唐納(Mark O'Donnell)和馬斯·米漢(Thomas Meehan)共同編劇,馬克·沙依曼(Marc Shaiman)作曲,沙依曼和斯科特·威特曼(Scott Wittman)合作填詞......《發膠:音樂喜劇》最終獲得了13項托尼獎的提名,並斬獲了其中的8個,包括最佳音樂喜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聲音樂等等。
音樂劇版的《發膠》在百老匯的尼爾·西蒙大劇院持續吸引著觀眾,它那通俗易記的可惜、可愛的角色、大眾化的主題,很快就風靡北美,得到了所有年齡的觀眾的喜愛。另外,《發膠:音樂喜劇》正打算擴張一下海外的市場,2007年7月在日本停留兩周之後,將於10月份去倫敦公演。
【肥胖的灰姑娘】
1988年版本中特蕾西·特布萊德的飾演者里基·萊克表示,約翰·沃特斯拍攝的影片更像是一個"灰姑娘的故事",也間接影射著萊克本身的遭遇,她回憶道:"我和沃特斯一樣,將會在新版影片中客串一個角色,當我來到片場時,那種感覺太不可思議了,我的意思是,我們拍攝原著的時間可是19年前,每當想到我現在的年齡足以做新版特蕾西的媽媽時,就會產生一種不太真實的感覺。要我說,這樣一個故事,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著它難以抵抗的魅力:只要你相信自我,夢想總可以成真--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能夠出演1988年的《發膠》,是我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我將永遠感謝沃特斯在人群中發現了我,把我從卑微帶向成功,最終使我成了一個明星......現在,尼基·布朗斯基(Nikki Blonsky)穿上了那雙曾讓我變成公主的水晶鞋,只要她願意,就能得到和我擁有的一切。"
讓我們回到2007年,首先要說明的是,新版本的故事並非是1988年的重拍版,也不是2002年音樂舞台劇的電影版,而是綜合了兩位"先輩"特點的新故事。
2004年秋天,新線公司召集了製片人克雷格·扎丹(Craig Zadan)和尼爾·梅隆(Neil Meron),他們都是音樂類型片中的經驗豐富的老手,曾經為獲得奧斯卡的《芝加哥》做過製片--好萊塢34年來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音樂電影。梅隆說:"三個版本的《發膠》擁有著相同的基因和血統,它們能夠彼此聯系在一起,同時又因為不同的藝術敏感性而相互獨立。新版的影片不但利用了原著的一些建築結構,還注入了那種百老匯音樂劇獨有的能量和趣味性,它們就好像是三胞胎,並不完全一樣,是獨立的個體,可是卻來自於同一個家庭。"
花絮:
·約翰·沃特斯將會在新版影片中客串出場,在開頭部分飾演一個住在隔壁的暴露狂。
·每天拍攝之前,約翰·特拉沃塔都要花上4個小時的時間把他那身"肥油"粘身上。
·尼基·布朗斯基抵達片場的第一天,約翰·特拉沃塔就對她說:"到媽媽這兒來。"
·新版影片的原聲碟收錄了"三個"特蕾西的演唱:原版的里基·萊克;舞台劇中的瑪麗沙·葉瑞特·維諾庫(Marissa Jaret Winokur)以及新版中的尼基·布朗斯基,她們演唱的是同一首歌--《媽媽,我現在是大姑娘了》(Mama,I'm A Big Girl Now)。另外,哈韋·菲爾斯泰(Harvey Fierstein)也會在影片即將結束時露一小臉。
4. 有一部電影,一個邋遢的女人愛上一個已婚男人後因墮胎死去,讀者介紹過,貌似叫卑微的愛,求正確片名
危險激情
5. 劉德華主演電影《天若有情》為什麼豆瓣評分這么高
《天若有情》有三部曲,但還是第一部最為打動人心。豆瓣評分8.1,也是三部曲中最高的一部。
我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在同學家裡(租來的影碟),三個人看到後來哭成一團,那時候我們才十七八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和片中的jojo一般大。
jojo的富家女生活我們不了解,但能感受到jojo單純而熾烈的愛,血雨腥風的江湖,我們更不了解,但是能感受到片中華仔身處在那個環境有多麼的身不由己。
雖然此片只獲得過金像獎的提名,但是在香港黃金年代的回憶中,它始終占著一席之地。它不僅僅是詮釋了愛情,也代表了是那個年代常見的社會階層的沖突,得到這么高分,實至名歸。
6. 求 《喜劇之王》的影評!
一起去看夜晚的大海------《喜劇之王》影評
星爺的這部電影,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都占據著很高的地位。——也許在普及度上遜於〈大話西遊〉,誇張及搞笑指數更是可排在倒數,但這卻是他目前為止最動人的影片。而更為重要的是,它不可重復。
當初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周星弛的轉型之作,而且預示著他以後的發展方向。可是,現在看來,轉型其實可以說在大話就開始了;而至於以後的發展,我們已經看到,〈喜劇之王〉根本是周氏作品中的一個異類。回頭分析一下造成預測錯誤的原因——很簡單,這是他的自傳,而他還不至於那麼自戀要重復講很多次,一次就夠了。
然而事實也只要一次就足夠了,足夠精彩,足夠經典,更足夠「周星馳」——竊以為對與我們這些fans而言,〈大話〉和它的分量基本不相上下。然而前者的精神內核其實很大程度上來自劉鎮偉,所以對周星馳本人而言,真正能代表他的其實正是他的這部異類作品。
幾乎所有的人說到〈喜〉時,都會講到一點——它將悲劇和喜劇融合到了一起,讓你笑的同時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掉下眼淚,達到了喜劇的最高境界。——可很少人告訴我為什麼他突然能夠這樣講故事。
琢磨一下下,其實也就明白,原因在於,這是他的自傳。他本來是想講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的,但他實在不好意思,於是就只有在揭瘡疤的時候自嘲一下,故做輕松,讓大家笑一笑。於是在我們笑過之後,突然覺得這個人好可憐。
好,直接切入「正題」。片中出現了幾次在海邊的場景,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處:一是開頭的「努力!奮斗!」不知道別人如何,我第一次見時只覺得蠻有喜感,可看第二遍時的感受卻從中察覺到其中有一種悲壯感。在見到他被海浪沖擊,沾了一身垃圾時,我被感動了。所有的人都說這是部講小人物的電影,可是我不同意。僅憑這樣的開頭,你能夠看到的,是一個永懷夢想並為之努力的人,一個即使受盡挫折也決不放棄的人。至少這個小人物,有著偉大的身影。
講到這里又想順便提一下影片的結尾。到了結尾,我才明白喜劇之王的含義——令我想到他的另一部影片中的一句台詞,「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其實這句話並非如字面的意思:只要用心,就能成為食神。它要說的是:你只要用心了,你就已經是食神了!一個人不一定能做人上人,但必須超越自己,作不了別人的神,但應該做自己的神。所以,結尾並沒有展現周星馳現實中取得的成就,生怕影響表達這種「努力,奮斗」的精神。
第二場大海更為動人,他和柳飄飄並肩做在沙灘上看海。夜已經很深了,海上漆黑一片。柳嘆到:「好黑啊,什麼都看不到......」尹停了一下,說道:「也不是啊,天亮了就會很美了啊。」
如果你真正經歷過挫折,有過一段生活毫無希望的痛苦經驗,我保證你看到這里一定會被深深打動,就像劇中的柳飄飄一樣。他給了她最需要的東西,希望。
其實這段台詞也沒什麼新意,就好象一個人告訴你「你的痛苦沒什麼,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罷了,不要在意」時一樣不疼不癢,但厲害就厲害在它燃燒了一段處於兩個各自掙扎生活的人的愛情。
喜劇之王看完第一遍,留給你印象最深的絕對是那段跑龍套的和舞女之間的愛情。大多數人在周星馳爆出「我養你啊!」的同時,和柳飄飄一樣感動的難以自持。之後把尹與女星共舞的片段和柳遭毒打的鏡頭剪接,又為觀眾的感情積淀加深一層。到最後兩人再次深情相擁時,旁觀者們終於也都舒了一口大氣,並不由覺得溫暖。
然而,為這一切早早做了鋪墊,並使之發展地異常自然流暢的正是「夜晚看海」這一段:
一個肯奮斗,並保持樂觀的男人,會是個好男人。
就這么,愛情同勵志捆綁在了一起。並如此牢固。
海陽 發布於:2006-06-12 19:36
這篇評論喜劇之王的文章我覺得很好。「一個永懷夢想並為之努力的人,一個即使受盡挫折也決不放棄的人。這個小人物,有著偉大的身影!」尤其這句寫的很好!
7. 為什麼電影《無名之輩》被網友稱做「年度黑馬」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被網友稱為年度黑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物的飽滿度很高。
人沒有絕對的善良,也沒有絕對的可怕。這部影片中的人物沒有一個很固定的概念對好人和壞人進行定義,這點與很多其他電影中為了突顯人物的特徵都不同。
一些電影中的人物善良或者可惡太過明顯,然而在這部電影中,每一個人物都有著自己多面的故事,使觀看者不自覺的會有一種觀看的沖動,想要讀懂這個角色。
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曾經,自己的過去,回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進步。
電影中的一個人物馬先勇,以前做的是協警職業,幫助警察立下了不少的功勞,但是因為一次酒後駕駛,他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的老婆也不幸死於這個事故之中,後來的後來,他再也沒有做過協警了。
他曾經那麼閃耀,現在確那麼落魄,他曾經看起來那麼正直,但是現在的他卻處處貪小便宜,甚至沒有錢給自己的女兒交學費,一拖再拖,以至於想用一點水果來拖延時間,這是多麼的讓人無奈呀……
也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沒有本事的父親,卻深深愛著自己的女兒。
其次,在我看來,這個電影被網友稱為年度黑馬也是有其他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電影的真實性,真實的東西往往最容易觸動人的心靈,普通人的生活雖然平凡,但是仔細想想,還是有著道理可言。
8. 47萬人打出豆瓣8.7的高分,全片無一張熟臉,但這部電影太高級了
2011年光棍節前夕,電影人任江洲趁閑暇時,帶著從河南老家到北京尋醫的母親去看了正在電影院熱映的電影。
老人家看過電影後說: 「這有啥意思?我給你講個發生在咱村的真事,那才有意思。」
於是,她給任江洲講了一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發生在他們家鄉的關於一具屍體,被三戶人家錯認的故事:
那個年代,他們那邊的村子年輕人大多都出門打工了,通訊不發達,出外務工的人和家裡好幾年都沒什麼聯系。
某一天,村裡出現了一個屍體,結果好幾家人爭著說那是自己家的孩子,短短幾日,裝著屍體的棺材就換了三家主人。
4年後,這個故事被改變編成小成本電影《心迷宮》,搬上了大熒幕。
導演,叫忻鈺坤。
是個新人。
《心迷宮》上映後,口碑極好。
47萬的網友在豆瓣上,給它打出了8.7的高分,豆瓣數據顯示,它好過97%的犯罪片,好過97%的懸疑片,一度被網友稱為國產犯罪片之光。
那麼,這樣一部草根電影,到底是怎麼變成國產犯罪片之光的?
《心迷宮》的成功,有一個人,功不可沒。
他便是前文所提的任江洲。
是《心迷宮》的製片人。
一個好的製片人,對一部電影,到底有多重要?
九十年代初,徐楓和陳凱歌用《霸王別姬》向世人證明了製片人的重要性;千禧年後,張偉平和張藝謀也用《三槍拍案驚奇》證明了製片人的重要性。
只不過,這兩者的自證方向,是兩個極端。
任江洲在電影圈是新人。
除了滿腔熱忱和對電影製作行業的工作經驗,他什麼都沒有。
他在電影幕後崗位工作4年,從拎拷貝、到影片放映、廣告拍攝、策劃宣傳乃至策展等工作內容,他都幹了個遍。
他熟悉電影的製作過程,更清楚各大電影節的申請流程。
2010年,忻鈺坤帶著他的短片處女作《七夜》到新人電影節參賽。
任江洲看上了《七夜》,也「看上了」會玩會講故事的忻鈺坤,相同的電影愛好和默契,讓兩人惺惺相惜。
任江洲還曾開玩笑道:「我是天蠍座,導演是雙魚座,所以我們很合拍。」
第二年,任江洲從自家母親那兒,聽到了家鄉里的那個故事,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不錯的故事題材。
他給忻鈺坤講了這個故事。
兩人琢磨著將故事改編成電影,拍一部電影長片。
忻鈺坤曾經是陝西地方電視台的編導,有過很長時間的,拍家長里短的生活欄目劇經歷,拍短片,忻鈺坤有經驗。
但長片就不是這么簡單的事了。
他們首先要考慮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那就是:錢從哪裡來。
拍電影的錢從哪裡來?
電影拍好以後,錢又從哪裡來?
前者,靠眾籌,後者,看電影成品。
後來,有記者問他: 「電影拍完,你有考慮過最壞的情況嗎?萬一國內上映不了怎麼辦?」
這種最壞的打算,任江洲當然想過。
也許,萌生拍一部長片的想法,他是沖動的,但當這個想法變為實際行動的時候,他們也就不那麼想了。
最壞的情況,也就是記者所提那樣了。
但,並不是沒有解決辦法。
任江洲熟悉電影的一切。
於是,他將電影的目標放在了國際電影節上去。
參加海外電影節,拿海外發行能擁有合適收益,電影頻道版權與網路版權,有不錯收益,將它做成普法欄目劇,同樣也能收回不少成本。
拿到獎,他們就有足夠的說服力達到上邊的種種目標。
他與忻鈺坤分工合作,前者負責拉投資,組建團隊,後者負責打磨劇本。
為此,任江洲辭了原本的工作,成立海平面影視公司,親自寫了一個《棺換人家》的宣傳冊子去拉投資。
拉投資哪兒是那麼容易的事?
原本,他的確拉到了一筆不小的資金,組建了團隊,但很快,投資人就以有急用為由,將大部分資金撤了回去。
開機在即,他們手裡只有20萬的啟動資金,可劇組不能就這么解散了: 「不能成為這個行業裡面的笑話,我要對劇組負責,不能撇下一切走人。」
任江洲和忻鈺坤只好一邊焦灼地奔波籌錢,一邊拍戲。
借一筆,花一筆,每一筆,都是他們靠著刷臉從朋友們那兒借來的,二十幾個「投資人」,總共給他們「眾籌」了170萬,拍成了這部成片一個多小時的電影。
任江洲: 「他們的名字藏在片尾字幕的特別感謝里,都是我最最要好的朋友。」
在現如今的社會環境里,開口向別人借錢做一件前程未卜的事,要很大的勇氣,肯把錢借給朋友做一件不知道結果的事,同樣也需要勇氣。
好在,任江洲的這些奔波是值得的。
《心迷宮》是忻鈺坤自編自導的作品,而任江洲則是原型故事的提供者。
劇本籌備初始,忻鈺坤就將故事的主旨放到了每個人不可說的心事這個主旨上面。
於是,劇本取名為《心事》。
寫故事是一件挺費腦的事兒,即便忻鈺坤對於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即將誕生而十分興奮,干勁十足,但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卻也是無窮無盡的。
他是新人,在這一行里,沒有任何根基。
他與任江洲的這份努力,得建立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里。
故事要寫好,還要把觀眾帶入到一群陌生人的故事裡,究竟有多難?
沒經歷過的人,根本沒法想像。
但沒法子,小成本電影,一無所有的導演和製片,註定不可能拉上觀眾熟悉的那些臉來飾演這么一個小故事。
忻鈺坤深知這些,只好將目光落在故事上。
投資不多,他們沒法營造什麼年代感,只好將故事從90年代,挪到了現下的時間里,加入了當代常見的社會元素,讓觀眾有強烈的代入感。
讓觀眾下意識地覺得: 「這樣的故事似乎真的會在我身邊的環境發生。」
與觀眾共情,這是他們唯一能拿來爭取觀眾目光的東西。
簡單點說,這是一個圍繞一具焦屍展開的故事。
劇本送審時,他和任江洲商量過後,將電影的名字改為《殯棺》。
這名字乍一看,頗有恐怖片的味兒。
實際上,這是一部犯罪懸疑片。
以一樁兇殺案,一副棺材,兩具屍體,拷問人性,電影中的父子關系、家庭暴力、婚姻問題等,都建立在這樁案子上。
忻鈺坤鏡頭下的「迷宮」是建立在每個人的人心與人性上邊的,帶著黑色的幽默和人們不願不敢直面的醜陋與惡意。
2013年11月,《殯棺》在河南葉縣開機。
那些時候,葉縣連日陰雨,卻在開機日迎來了一個大晴天,不得不說,這雨後晴日,掃走了任江洲和忻鈺坤心裡的不少陰霾。
他們選用了全然陌生,卻對電影有著純真期待的年輕人參演。
道具能省就省,比如,肩扛攝影機省錢省事,所以,他們也用了。
盡管鏡頭有點晃,卻不影響大局。
采景能現用,就拿現成的,電影開場的群山,是任江洲家鄉的風景,電影里邊麗琴的家,也是任江洲父母的家。
大家抱著滿腔熱血,在為數不多的資金下,辛苦並快樂著拍戲。
這個過程,並不長,只有26天,卻承載了他們許多年的心血和孤注一擲的勇氣。
電影拍完,就該到製作剪輯成片的時候了。
但兩人都沒錢了。
怎麼辦呢?
忻鈺坤親自上手,自己剪輯並做後期。
至於養家,則全都交給了妻子,靠著妻子上班維持日常。
忻鈺坤其實對自己沒多大的自信,但也不是沒有過期待,他甚至卑微地想著: 「如果有一天,我能買到自己作品的盜版碟就好了。」
一部電影,導演全程自編自導,自籌自製……故事如何,演員完成度如何,成片如何……這些全都在他的把控之中。
雖然很辛苦,我熬過了這一陣,他的第一部長片,就算真正的完成了。
但也僅僅只是完成了,後邊要走的路,還很長。
《殯棺》是在發行時改的名字,參考的是忻鈺坤十分喜歡的《血迷宮》的名字,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迷宮,那迷宮里,藏著許多未知的事。
撥雲見霧不容易,走出迷宮更難。
電影里,是誰陷入了霧霾重重的心迷宮里了呢?
看過的就知道了。
其實,《心迷宮》除了有一個好故事,有一個會講好故事的導演,它稱得上是真正的「三無產品」:無明星、無特效、無大製作。
甚至,沒有合適的「賣點」。
但它卻猶如一匹黑馬,以8.7分的成績,成了2015年年度最高分電影,在全球17個國家展映,拿下了8項大獎,這種種皆是因為,《心迷宮》講了一個好故事。
影視界從來不缺好故事,但缺會講故事的人。
那麼,《心迷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怎麼就這么能耐,能夠殺出重圍了呢?
按照時間線捋一捋,會發現這個故事非常簡單,它講述的其實就是一名賭徒(白虎)在鎮上偷了出軌她人,又有家暴歷史的陳自立的錢包,後與主角(肖宗耀)發生爭執,意外身亡後被肖宗耀父親燒屍,卻陰差陽錯,先後被幾家人錯認屍體的故事。
電影被分為三個部分開展,分別是肖宗耀、麗琴以及老村長肖衛國。
導演以不同的視角,繁復呈現相同的幾日里,每個人的動態,組合成了一個懸疑性極強,邏輯非常嚴密的故事。
電影最讓人驚喜的,不是故事講了什麼,而是忻鈺坤時怎麼講這個故事的?
他用多線交織的拼圖式敘事結構,勾勒了8個人的恩怨糾葛。
這里邊,有為人正直卻親眼看見自己兒子意外殺人的村長肖衛國;有渴望走出農村,卻被逼著守在家裡,甚至錯手殺人的年輕人肖宗耀;有出軌初戀,並謀劃著要對初戀老公下手的男人王寶山;有長期被家暴卻在家留守出軌初戀的美麗少婦麗琴;有家暴出軌,摔落懸崖而亡的渣滓陳自立;有老實本分卻對美麗少婦暗戀已久的小賣店老闆大壯;有假裝懷孕,實際冷漠心機的女人黃歡;還有負債累累,偷雞摸狗的賭徒白虎。
這樣的一群人,透過一具被燒焦被錯認的屍體,被串聯到了一起。
自私、偽善、欺騙、暴力、出軌……人性之惡的那一面,在這件事上被徹底釋放,每個人心底里最後的那一抹良知,在這風雨中搖擺。
電影中,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有些事,非得問出來?不問就是壓在他心頭,壓一輩子;一旦問出來了,這石頭就是壓在你心頭了。」
那枚埋在泥地里的獎章,那副被遺棄在山間的木棺,都成了壓在村長和他兒子心頭的石頭,沉甸甸的。
《心迷宮》的故事基調,其實非常沉重,忻鈺坤向觀眾展現的,都是我們常見的,不帶什麼希望的東西,但劇情的設置,又讓人直發笑的同時,又為故事人物感到悲涼。
崔健開玩笑地給電影取了一個通俗的名字:《天下全賊》。
四個字,概括了整部電影里所有人物內心世界裡的不光明,不清白的一面,這是忻鈺坤式的黑色幽默,也是忻鈺坤故意為之的主旨。
導演曹保平在《心迷宮》的首映式上,也曾說: 「我原本以為是一部嚴肅的現實題材作品,怎麼看到後面發現是喜劇?」
是喜劇,還是悲劇?
其實很難定義,畢竟,許多影片往往被披著喜劇的外殼,講的悲劇故事。
《心迷宮》是一部特別的電影。
能以遠遠低於正常電影製作的成本,拍攝出這么一個故事,打了無數大製作,大導演,大明星的臉不說,還讓我們看到了講好故事的重要性,看到了一位好導演好製片的關鍵作用。
這些年裡,影視行業,導演編劇的地位被資本一再壓制。
能堅守本心,吃苦受累的去拍電影的電影人不多了。
《心迷宮》成片很難,耗時數年的莫大勇氣,有時候也會讓任江洲和忻鈺坤有所退縮,但結果總歸是好的。
任江洲曾提到: 「一路走來的辛酸和內心的對抗讓我沒有辦法忍住眼淚,再回憶我就真的不想再干電影了。」
在電影圈,有這種想法的,他肯定不是第一個。
9. 周星馳演的韋小寶是哪部電影
一共有兩部:《鹿鼎記之皇城爭霸》、《鹿鼎記Ⅱ神龍教》。
《鹿鼎記之皇城爭霸》講述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年少,奸臣鰲拜從中控制政權。韋小寶有幸加入推翻清朝的民間組織「天地會」,被派到王宮當卧底,偷取藏有清朝秘密的四十二章經。韋小寶很快成為皇上的心腹,做了大官。他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跟皇帝成為了好朋友,並幫皇上除掉鰲拜人故事。
《鹿鼎記Ⅱ:神龍教》描寫韋了小寶與神龍教主之間從敵對變大被同眠的有趣經過和奉命護送建寧公主出嫁並想盡辦法阻撓這宗婚事,故事的最後韋小寶身份過於復雜並得到了《四十二章經》的啟示,為皇上除掉了壞人,榮歸故里。
(9)我是一個卑微的人老電影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周星馳的《鹿鼎記》系列改編自金庸的小說《鹿鼎記》,是一部武俠喜劇。影片由王晶執導,周星馳、吳孟達、溫兆倫、林青霞 、李嘉欣、袁潔瑩、邱淑貞、陳德容等聯合出演。影片情節曲折,笑料百出,許多橋段都成為爆笑港式喜劇經典。
周星馳把90年代的文化特色揉進了這部作品中。觀眾在觀看時,不僅是與電影內容互動,還在跟當時的文化元素共鳴,所以即使有很大的改編,卻並沒有遭受到金庸鐵桿粉絲的炮轟,由此可見與時下流行文化相結合對於影視劇創作的重要。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鹿鼎記》被觀眾喻為是最接近原著的經典版本。在王晶的超級惡搞中,周星馳的無厘頭把故事演繹得生動熱鬧,可謂「形神兼備」。
獲獎記錄:
1、1993年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Xiao-Tung Cheng(提名)。
2、1993年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奚仲文Shirley Chan(提名)。
3、1993年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Jason Mok(提名)。
10. 一個動畫電影的名字我忘了
機器人歷險記Robots (2005)
這是一個機器人的世界,機器人的等級取決於製造的材料,所以說到「銅底」羅德尼的出身就只能用「卑微」兩個字來形容,但他卻自認擁有發明家的金腦袋。他決定去「機器人城」拜訪著名的發明家「大焊」,這位已經是一家大型企業總裁的傳奇人物是他畢生的偶像。接連碰壁讓羅德尼體會到了夢想與現實的差距。就在他幾近絕望之時,一夥被稱為「廢銅爛鐵」的機器人向他伸出了援手,與此同時,愛情也敲響了這個純朴小夥子的銅心……陰謀家「鋸齒」也沒有閑著,他計劃摧毀「機器人城」以牟取暴利--人員全部到位,一場好戲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