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呂劇《姊妹易嫁》的詞與譜
毛紀:【四平】實指望今科身得中,見了素花話好說。誰想如今落了榜,我張著個大嘴說什麼?別人迎親抬花轎,我娶媳婦用小車。素花嫌貧不跟我,活活砸了我的鍋!俺放牛娃子好命苦,連個媳婦也撈不著。
毛紀:【四平】想當初含羞帶怒離張家,現如今喬裝改扮試素花。她若是依然執拗不願嫁,我只好一刀兩斷舍棄她;她若是主意改變隨我去,我這個新科狀元就認下她。有道是「君子不念舊時惡」,從今後恩恩愛愛過生涯。
張素花:【四平】敲的什麼鑼鼓吹的什麼笙?傳的什麼聯啟下的什麼紅?圍著綉樓鬧嚷嚷,俺素花心裡擰成了繩。【反調四平】見多少王孫公子騎駿馬,旗羅傘扇把佳人迎。身穿霞帔頭戴鳳,玉帶一端有多麼微風!高聲叫紫燕,低聲喚春紅,家奴院公把太太稱。夏天穿綢羅搖金扇;冬穿皮襖鋪鵝絨。珍饈美味吃不盡,不用下樓有人送。看人家那是一個什麼命?這樣的日子過上一天,也強似那窮家過上百冬!想啥不從想中來,攤了個丈夫偏偏是個放牛的窮後生。那一天李家大姐把我問,她問我配的是哪家相公。她這一問不要緊,我的娘哎!我心撲騰,舌根硬,滿臉好似那紅布蒙,恨不能鑽進那牆窟窿!只得說是個小秀才,我怎能說他是個牧童?【反調二板】我看他漚爛的木頭不能成器;生就的泥鰍一輩子成不了龍;紙糊的舟船下不得水;土柱子怎能當梁撐?放牛的若能當了官,誰還種地受貧窮?他若得中是我的福;他若是落了榜,一刀割斷這根繩!
張素花:【四平】素花心裡開了花,金釵銀鳳頭上插。五色絨花十幾朵,誰知俺毛郎他愛哪朵花?菱花鏡照著我芙蓉面,好似玉女把凡塵下。拿起鏡子仔細瞧,可死妮子在鏡子里呲著個牙。俺笑毛哥來娶俺,你在這里邊笑什麼?恨不得舉手將你打——
張素梅:【四平】方才在樓上幫她梳妝,姐姐她不三不四的說短道長。別人家為辦喜事心歡喜,她的臉跌跌咧咧有尺半長。張口就是命不好,說什麼偏偏攤了個放牛郎?毛哥哥哪一點不配她?忠厚老實人人誇獎。她一心要當官太太,心高妄想當娘娘。爹爹你不能光由她——
張素梅:【四平】姐姐光把脾氣發,老爹爹苦苦叫我去勸她。樓上樓下兩頭擠,真把素梅難為煞。咱的娘下世早撇下姐妹倆,老爹爹吃盡苦把咱拉扯大。每日里為咱心操碎,這幾天他吃不好來睡不下。咱不能替爹爹擔憂慮,大不該掄風嘔氣難為他。你也為爹爹想一想,切莫再翻來覆去不聽話。想當初咱們兩家同受苦,魚水相幫度生涯。下坡剜菜在一起,上山砍柴他幫咱姐妹一同背回家。皆因為毛哥人品好,才把姐姐你許配他。現如今你嫌窮不願把他嫁,這悔親的話兒你叫爹爹他怎對毛哥去回答?眼看天色已不早,好姐姐!你就該歡歡喜喜、高高興興,梳起妝頭戴絨花,再蒙上紅頭把他嫁。
張素梅:【四平】毛哥哥科考不中心懊喪,面帶羞愧我到俺家。我若不把毛哥嫁,他定是冷冷清清、凄凄涼涼、孤身一人轉回家;我若答應代姐嫁,洞房相會說什麼?這真是雨里爬山難上下,冰上過河進退滑。
張素梅:【慢四平】素梅不該把爹爹怨,只怪姐姐她一人差。若不是她翻臉無情要悔親,老爹爹他怎能讓我代姐嫁?姐姐呀!往日里咱二人無話不拉,姐妹倆從未紅臉吵過架。今日里就算我頂撞了你,你應該思一思想一想,思思想想,你妹妹我究竟為什麼?就算俺說錯了一句話,你不該拿著妹妹當了冤家。姊妹的情分你不念,爹爹的恩情也不報答。一心貪慕那富貴榮華。現如今爹爹他盼我一句話,可這一句話,親娘啊!這一句話可叫俺素梅怎麼來回答?
張有旺:【四平】你爹我一輩子就窩囊。想當初咱家貧我身得病,你毛大爺東借西當把咱幫。如今咱日子過得好,你毛哥爹娘下世他受凄涼。他家貧不忘把書念,進京趕考路過咱的庄。你姐姐冷言冷語譏笑他,你毛哥含羞帶氣走匆忙。見此情我著了謊,我跑了老遠才把他追上。連哄帶勸我賠不是,好歹才訂下了今天拜花堂。當初愛好把親定,現如今怎能把人家下眼量?你姐姐越大她越不聽話,想不到她變成了這個樣!
『貳』 呂劇姊妹易嫁的全集
我把戲曲壓縮包傳到網路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問附件
點擊壓縮包下載。直接下載,沒有密碼
滿意請選為【滿意答案】
手機提問的用戶查看。請要用網頁版查看下載
『叄』 山東呂劇
山東呂劇
呂劇是山東的地方戲。 呂劇是在山東琴書的基礎上發展演變成為一個劇種的。大約是在1900年冬,山東廣饒琴書藝人時殿元借鑒京劇藝術形式,第一次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改為化裝演出,引起轟動,這便是呂劇最初的表演形式。如此說來,呂劇這個地方劇種迄今已有百年歷史了。
【來歷】
關於呂劇的劇名,曾有若干說法。一種說法是:呂劇的開山劇目《王小趕腳》,劇中的主要道具是紙扎的毛驢,所以剛開始呂劇也稱「驢劇」。另一種說法是:呂劇擅長表現男女愛情、家庭倫理,多與兩口子有關,也稱「侶戲」。再一種說法是:古代二十五戶為一閭,而這種戲尤以表現鄰里生活見長,所以也稱「閭劇」。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繼承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呂劇藝術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劇名。五十年代初,在考慮為呂劇定名時,有人提議叫「魯劇」,那時任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的我國著名作家王統照先生認為欠妥,建議取我國古音樂十二律中「六呂」的「呂」字,同時,又諧「驢」、「侶」、「閭」之音,稱呂劇。這個提議得到認同。
【題材】
由於呂劇的題材多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加之唱腔多以下行腔為主,委婉纏綿,長於抒情,特別擅長表現女性的內心世界,所以無論專業劇團還是業余劇組,無論傳統劇目還是現代題材,女性永遠是呂劇的忠實觀眾。因此,在山東農村,呂劇又有一個不雅的綽號:「拴老婆的橛子」。隨著劇情的發展,那熟悉的劇中人物,那親切的山東方言,那或如泣如訴,或歡快流暢的唱腔,無不令觀眾時而拍巴掌,時而抹眼淚,真正是如痴如醉。逢年過節,在山東農村,如果要來個呂劇團,頓時,山村就歡騰起來了。你看,鄰里之間奔走相告傳喜訊,呼兒喚女佔座位,那紅火熱鬧的場面令人至今難忘。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話:「聽見墜琴(呂劇特有的伴奏樂器)響,餅子烀到門框上。」說的就是那些痴迷呂劇的婦女們為看呂劇而忙中出錯的故事。 像其他地方劇種一樣,呂劇的對白也很有意思,它是以濟南方言為主,尾音多是平聲和去聲。「文革」期間,曾有人提議將樣板戲移植為呂劇,結果移得不倫不類。如樣板戲《海港》中,裝卸隊長面對黃浦江有兩句道白:「黃浦江啊黃浦江!」京腔京韻,慷慨激昂,而移植為呂劇,用濟南方言一說,尾音成了去聲調,引得全場鬨堂大笑。真好!
【發展】
呂劇作為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自本世紀初開始登台亮相,到本世紀中葉達到鼎盛。不僅山東省有呂劇團三十八個,與山東毗鄰的江蘇省部分地區也有呂劇團,另外,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凡是有山東人的地方,都有呂劇的旋律在飛揚。五十年代是呂劇的輝煌時期,名角薈萃,新戲迭出,與安徽的黃梅戲同台進京演出。隨著新《婚姻法》的宣傳,呂劇《李二嫂改嫁》唱紅大江南北。好戲造就名角,名角為劇種爭輝,《天仙配》唱火了嚴鳳英,《李二嫂改嫁》唱紅了郎咸芬。一時間,李二嫂成了多少青年人心中的偶像。那時的山東,幾乎縣縣有專業的呂劇團,村村有業余呂劇團,每到地凈場光的農閑時節,就是呂劇戲迷們大過戲癮的好時光。縣里的專業劇團下鄉演出,一個場地不演上個十天半月,休想撤台走人,周圍十里八村,全村男女老少,開演前人已坐滿,散戲後久久不肯離去,不管是大雪飄飄還是寒風刺骨,都阻擋不住人們看戲的熱情。呂劇的旋律隨著雪花飛揚,融落在人心裡,尤其是《王漢喜借年》中那讓人耳熟能詳的優美唱段:「大雪飄飄,年除夕,奉母命,到俺岳父家裡借年去……」引起多少人的情感共鳴。就連借著燈光忙針線的村婦口中,也常會吟出那:「借燈光,我趕忙,飛針走線,做一雙,新鞋兒,好給他穿……」那個時代的山東人,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呂劇唱段,那程度不亞於今天的流行歌曲。
不只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山東人對呂劇情有獨鍾,就連偉人對呂劇也是偏愛有加。為人們所熟知的是,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後抓整頓,「四人幫」橫加干擾,他們讓鄧小平觀看他們攝制的反復辟電影———《歡騰的小涼河》,小平同志明確表示:不看《歡騰的小涼河》,點名要看呂劇《姊妹易嫁》。此事後來成為「四人幫」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舉出的一個「罪證」,今天則成為呂劇史上的一段佳話。
『肆』 80年代古裝戲曲電影
<姐妹易嫁>
不過,很多劇種都有這出戲,不知你看的是哪個劇種.我看的是呂劇,《姐妹易嫁》是呂劇一出很有名的戲。故事講的是:姐妹二人,姐姐從小與放牛娃定親,嫌對方貧窮,想要悔婚。後來放牛娃發憤讀書,考中了狀元,還裝成窮樣子來迎親,姐姐素花說什麼也不肯上轎。妹妹素梅一直在心裡喜歡放牛娃勤奮誠實,代替姐姐出嫁,等到姐姐知道真相,後悔也晚了。
這是呂劇的一出常演不衰的劇目。
『伍』 電影《喜盈門》中收音機播放的呂劇
電影《喜盈門》中收音機播放的呂劇是姊妹易嫁,他爹給大女兒置辦嫁妝的唱段
我發到附件。下載聽聽吧。
希望採納滿意回答
『陸』 姊妹易嫁的故事傳承
《姊妹易嫁》的故事先是被清代的蒲松齡載入文學名著《聊齋志異》,後來,與蒲氏同處一朝的清代陽湖居士張烺曾將這篇小說填詞改編成一出傳奇戲,名曰《錯姻緣》。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重點劇目研究會將其改編成一現代劇目,從內容到形式已有創新。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又由李公綽執筆將其作進一步改編,從而形成了今天流傳甚廣的這部呂劇重點曲目《姊妹易嫁》,至今傳唱不衰。如今,《姊妹易嫁》已進入萊州市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小說到戲劇,枝節刪除了大半,整個故事濃縮到一天,場景幾乎盡取張府一地,矛盾更全集中於娶親一事,雖然內容簡單,卻緊湊規整,引人入勝。
《姊妹易嫁》的故事自古至今,期間經過民間的傳承、孕育和發展,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廣大群眾所接受,並得以繼承和發展。《姊妹易嫁》故事與其他民間故事一樣具有深厚的群眾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群眾智慧、文明的結晶,得以長期流傳的人類文化成果。它有著堅實的根基和深刻的藝術內涵及價值。姊妹易嫁反映了當地人們的時代生活習俗和思想感情,並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它用簡朴的口頭語言刻畫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歌頌了張有旺誠信的優秀品德,深深地打動著人們的心靈,觸動著人們的情感,傳承著人類的文明史,同時為文化藝術創造了素材。它以歷史政治名人毛紀為主人公,使故事增添了傳奇的色彩和文化底蘊。
『柒』 山東呂劇有哪些,呂劇經典目錄列表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
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
早期劇目
早期劇目有《王小趕腳》、《王定保借當》、《小姑賢》、《王天寶下蘇州》、《白蛇傳》等。早期的班社,為時殿元組建的共和班。之後,相繼組成的有文明書社、黃家班、高家班、張家班、車里班、順和班等化裝揚琴班社。
長期活動在廣饒、博興、利津、濱縣、惠民、無棣、陽信、張店、博山、章丘、濰縣和膠東一帶的城鎮農村。通過與其他劇種同台演出,吸收學習了一些表演程式,在唱腔上由曲牌聯綴體逐步轉為以唱[四平]、[二板]為主的板式變化體,並擴充樂隊,配搭行當,化裝揚琴得以迅速發展和提高。
1918年,廣饒縣車里村張鳳輝等組班進入濟南風順茶園演出。早期表演藝術家有時殿元、孫中新、譚明倫、崔心慶、薛金田等。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後,呂劇發展迅速,李同慶、時克遠、郎咸芬、李岱江、林建華等著名表演藝術家出現,呂劇在全國的知名度迅速提高。1951年,山東省魯聲琴劇團成立。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開始演出《小姑賢》《拾玉鐲》《王小趕腳》《劉海砍樵》等劇目。
1954年,呂劇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一炮打響。1955年,呂劇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1956年,呂劇藝術家郎咸芬和京劇藝術家程硯秋代表中國戲曲界隨團出訪東歐六國。1957年,呂劇《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響了大半個中國。1963年,呂劇《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攝成影片,被東南亞人民稱為「笑寶」,並被全國80多個劇種移植。
1965年,《兩隴地》被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出品為電影。1966年3月,《沂河兩岸》、《兩隴地》等劇參加廣交會演出,並赴深圳為港澳同胞演出。這一時期,《逼婚記》、《搜書院》、《龍鳳面》等劇目也在全國很有影響力。1976年,呂劇《半邊天》、《管得好》分別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為電影。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後,呂劇獲得新生,出現了吳萍、郭愛琴、董家嶺、劉玉鳳、高靜、李萍、楊春梅、荊延國、李肖江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畫龍點睛》、《石龍灣》、《苦菜花》、《補天》、《百姓書記》、《回家》等等諸多劇目都在全國很有影響力,得到領導和戲迷的一致認同。
『捌』 姊妹易嫁毛娃原型
姊妹易嫁毛娃原型是毛紀
《姊妹易嫁》是一部呂劇。主要人物是毛紀、張有望。簡要劇情素花、素梅是姊妹倆,素花自幼與牧童毛紀訂婚,長大後,因嫌毛紀貧窮,竟在迎娶之日,不顧舊日情義,拒絕前去完婚。
『玖』 求山東呂劇電影姊妹易嫁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xMzk3MDky.html
山東呂劇電影,85版經典姊妹易嫁
『拾』 呂劇的代表作是什麼
李二嫂改嫁呀,中國呂劇作品。作者劉梅村、劉奇英、靳惠新、王昭聲、張斌。1954年由山東省呂劇團首演。據王安友同 李二嫂改嫁
名小說改編。描寫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愛上了本村農民張小六,受到舊的習慣勢力的嘲諷和婆婆的阻撓。經婦女會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終於改嫁,與小六結為終身伴侶。通過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會激發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刻揭示出傳統禮教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在觀眾心靈里引起激盪。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獲劇本一等獎。1957年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呂劇劇目。1954年劉梅村、劉奇英等據王安友同名小說改編。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某村寡婦李二嫂與農民張小六相愛,遭到婆婆「天不怕」和部分村民反對。李二嫂在婦女會主任等人幫助下,沖破舊的習慣勢力阻撓,與小六結婚演員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電影 李二嫂改嫁 呂劇老電影:李二嫂改嫁(1957版) 片種:呂劇戲曲片 色別:黑白 出品年代:1957 出品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 舞台編劇:劉梅村、張斌、王照聲、靳惠新、劉奇英 電影劇本:劉梅村、張斌、劉國權 導演: 劉國權 攝影: 郭鎮鋌 美術: 劉金鼐 編曲: 張禹田、張斌 錄音: 黃力加 劇務主任:牛景純 演出: 山東省呂劇團 舞台導演:尚之四 音樂伴奏: 山東省呂劇團樂隊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