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日本老電影好多都是漢字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日本老電影好多都是漢字

發布時間: 2023-02-14 05:14:37

⑴ 為什麼日本動畫片裡面會有那麼多中國字

因為古代日本沒有文字,他們最開始直接用漢字作記載,但是因為日語跟漢語完全不同,表達起來不方便,所以後來根據漢字發明了假名,就用假名跟漢字夾雜在一起表達日本民族的語言,這就是日文。因為日語對事物的稱呼跟漢語不同,所以,許多漢字要採取「訓讀」,比如「山」,我們寫作「山」,也讀做「山」,全國多一樣,只有北方捲舌,南方不捲舌的差別,再加上江蘇上海讀做se,但是都是符合讀音規則的,沒有什麼根本區別。但是日本人在訓讀時就讀做「yama」,像「山下」,就是「yamaha」,「yama」是「山」的訓讀,「ha」是「下」的音讀。
所以我們看日文,好多字都認得,可是日本人一讀,發音根本就不一樣。

自從漢語和日語發生關系以來,就在日語中引起了這個問題;這是個十分古老的問題。在漢字進入日本以前,日本沒有文字。漢字和漢語進入日本以後,日本人不但漢字注日語音,而且大量吸收漢語詞。由此而產生音讀、訓讀、音訓混讀以及有關諸多問題,日語詞的復雜狀況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訓是記住日語詞的關鍵。下面簡單談談什麼是音讀和訓讀以及有關問題,由此而探討解決記詞的難題。

訓讀:訓讀是用日語讀漢字(漢語詞)。漢字進入日本後,日本人按該漢字的原意而用日語讀出。例如漢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語詞稱「河」為「カワ」,於是就將漢字「川」讀為「カワ」。這就是訓讀。總之,依漢字願意而以相應的日語詞讀出,就是訓讀。訓讀是寫漢字,讀日語的音。例如「人」讀「ヒト」,「山」讀「ヤマ」,等等。這也可以說是類似翻譯,但有些是確切的翻譯,有些則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讀:漢字進入日本後,日本人按照漢字的原音讀漢字,就是音讀。因漢字傳入日本時間不同,而有古漢音、吳音、唐音等等之別。總之,日語漢字的讀音來源於古漢語讀音,故雖與現代漢語音常不一致,但仍有關系。例如漢字「山」,日語音讀為「サン」,「愛」讀為「アイ」,等等。可見日語漢字的音讀皆源自古漢語音,由於漢語音與現代漢語音雖不盡相同,但仍密切相關,所以日語漢字音讀與現代漢語音也有聯系。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語言,而無自己的文字。他們曾一度完全藉助漢字來表達自己的語言。在長期的中日友好往來過程中,日本人在漢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本民族文字。對於日語文字來源於中國的漢字,人們是一直公認的,但是,漢字何時傳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時學會使用文字?長期以來,眾說不一,始終未成定論。
關於上述問題,一般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世紀中葉說,一些學者認為日本人使用文字在一世紀中葉至遲不晚於一世紀下半葉。他們主要根據公元一世紀末的中國古籍《漢書·地理志》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歲時以獻來見。」根據這段記載,可知在公元一世紀末之前,日本人已到過中國,有可能接觸到中國的漢字,《後漢書·倭傳》中也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這表明,日本人不僅已使用漢語,對中國的群臣禮節也很明曉。這種說法並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認。因此,又有人提出公元三世紀左右說。據中國晉朝陳壽的《魏志·韓傳》記載,公元三世紀時,朝鮮半島上臨近日本列島的辰朝已使用文字,因此有可能通過辰朝將文字傳入日本。第三種說法認為,日本使用文字應在公元四世紀下半葉。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日本文字最初是由百濟傳入的,而大和朝廷在公元四世紀初才征服邪馬台國,統治北九州,所以,同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往來,最早也在四世紀下半葉,日本使有文字也應在這之後。第四種說法認為,漢字是在五世紀初傳入日本國。主要史料是《古事記·應神記》中的記載。書中記載有個叫和邇吉師的人攜《論語》和《千字文》渡來日本。這種說法,多數人表示懷疑。
上面的說法,各有依據,但也各有弱點,一時無法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綜合幾家答案

⑵ 為什麼早期日本還是有漢字的。在一些老電影老故事裡還是用漢字的。比如說蘇門答喇,馬達加斯加,歐羅巴,

聽說原先日本韓國都是用漢字的,後來政府覺得自己既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就應該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語言,所以就有了日文和韓文。在韓國一些正式場合還是用漢字的。

⑶ 為什麼早期日本還是有漢字的。在一些老電影老故事裡還是用漢字的。比如說蘇門答喇,馬達加斯加,歐羅巴,

原先用漢字是因為中華文明先進。放棄使用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周邊各國,比如越南韓國朝鮮等等,希望擺脫中國的影響力,也就是去中國化,所以漢字首當其沖。

⑷ 為什麼日本電影或者日本連續劇里有那麼多中國字

首先日本文字發明基於中國傳統文字的衍生,根據中國漢字的發音,創作了五十音圖,如「以」變成了「い」這樣的變形~延用了漢字的五個基本母音,再加上其他的基本輔音來構成五十音體系,模仿漢字發明了的日本文字~所以其中大部分文字仍延用中國漢字讀音也大多和漢字的差不多,少部分的則為自創字,比如「單」字他們改為了「單子頭上為三點」這樣的字只有少部分~
日語的發明大部分都由漢字構成或者有漢字演變,所以日文里會出現這么多的漢子~

⑸ 為什麼在日本的很多電影,動漫裡面都能看見漢字呢 他們不是有自己的書法嘛

日本原來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沒有自己的字,他們最開始用的字是我們中國的漢字。到了後來雖然有了自己的日文,可是受中國漢字影響太深,於是日本動漫出現漢字也是正常的

⑹ 為什麼日本很多地方或者電影、動畫片等都會出現類似中文的字樣

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 的語言。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即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 變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 。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這樣,一篇文章中並用真名、假名,顯得非常混亂。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漢字很多,加上漢字筆劃多,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後來就把假名逐漸簡化而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現在的「假名」。
平假名:主要是舊時代婦女使用的。它由48個字構成,用來書寫土生土長的日本詞、虛詞、動詞結尾和用
來書寫那些用正式批準的通用字無法書寫的中國外來語。
片假名:也是由一組48個字構成。它主要是用來書寫中文以外的外來詞的,用於強調象聲詞,或動植物學
日文是由假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漢字、羅馬字組成的。我將通過下面的例子來介紹假名(平假名 和片假名)和漢字。
例:これは日本語のテキストです。 (譯文:這是日語課本)
平假名 這個句子中的「これは」、「の」、「です」就是平假名。平假名是日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
可以直接構成單詞,如例中的「これ」(發音「kao lei」註:拼音)就是「這」的意思(相當於英語中 的「this」);の(發音「孬」)是「的」的意思,最後的「です」表判斷,也就是「是」的意思。平假 名也可以充當句子中的其它無具體意思的成份,如例中的「は」就是一個助詞,用來分隔「これ」(這) 和「日本語」。另外,它還是日文中漢字讀音的基本單位,和漢語拼音的作用有點相似。 片假名 「テキスト」是片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一一對應的,讀音相同,只是寫法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英語中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的差別(但他們並不一是一回事,只是為了方便你的理解)。片假名主要用來構成西方外來語及其它一些特殊詞彙。如例中的「テキスト」(發音「太K絲頭」)的意思是「課本」,就是從英語單詞「text」音譯過來的。
日語中漢字的來歷(資料)
中日兩國使用的漢字,本來都是漢字的繁體字。但後來兩都進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我國簡化了,日本沒 有簡化;有的字日本簡化了,我國沒有簡化。有的字兩國雖都簡化了,但簡化的卻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們的區別。寫日語時,一定要寫日語漢字,不能寫中文的簡化漢字。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一些漢字作為使用的范圍,共有1850個,這叫做「當用漢 字」。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記。但這只是政府的規定,仍還有人按習慣使用非當用漢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布實行了「常用漢字表」,規定1945個常用漢字作為「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准」。
摘自《日語(第二外語用教師參考書)》,有改動
漢字:中國字,在日語中叫漢字,實際上是表意符號,每一個符號都代表一件事或一個觀點。常見的是一個漢字有一個以上的音。在日本,漢字是用來書寫起源於中國的詞和土生土長的日本詞。
漢字 例中的「日本語」是漢字。「日本語」就是「日語」的意思了,但它的發音卻不是中文發音了。「
日本語」的讀音為「にほんご」(發音「你好恩高」)。在這里,假名「にほんご」就相當於日語中漢字 「日本語」的拼音了(當然它並不是真正的拼音)。日語中有很多漢字,它們大部與其漢語意思有關,但往往不同。
一句話總結:日文文字大部分來自於中文文字,所以相同的也就多。
求採納~

⑺ 日本一些電影上,尤其是老電影 為什麼出現的都是中文 是純中文 沒有片假名 這是為什麼

日本文字分為本國傳統文字和語,由中國傳入或影響的漢子,及來自其他國家的語言即外來語。和語是日本早期人民的語言,漢子是由中國影響傳過去但是經過演變代表了其他的意思和不同的發音,外來語是來自歐洲,非洲,美洲各個國家的語言。因為在世界各個國家文化相互交流的時候,日本人發現某些國家的語言在本土相當流行,甚至比本國語言更為簡練,所以才產生的外來語替代了本國的和語。而影片中的漢子本身就是日本文字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代表了與漢語不同的意思。當下,日本流行將漢字或者和語寫成片假名的形式以吸引別人的注意。語言文化在各國都是年輕人為主流的,每個國家都會有當代流行的特殊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