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物弧光 定義
國劇門臉,出手了。
相較於前兩年的佳作頻出與帶話流量,正午陽光幾乎沉寂了一整年。眼見年關將近,由製片人侯鴻亮、導演孔笙等主創領銜的招牌班底,終於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改編自阿耐長篇小說、作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獻禮大劇,《大江大河》。
原著內容跨越數十年,涵蓋了一代人的歲月崢嶸與青春熱血,侯鴻亮更曾放言《大江大河》是整個團隊多年來現實題材創作的一次總結,不僅要拽住年長一輩的電視觀眾,而且在口碑上,也要把年輕人的心牢牢摁住。
《大江大河》全片預計分為上下兩部,從目前已完結的上部共47集來看,侯鴻亮所言非虛。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作品,扎實的劇作,考究的影像,到位的演繹,各個環節的把控缺一不可。但在筆者看來,通過「人物弧光「展現角色魅力才是令作品質變的主要原因,「人物弧光」作為編劇塑造人物的一種創作技巧,它指的是在故事講述過程中要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大江大河》幾乎沒有功能化的主人公,有血有肉、觸及靈魂的塑造與刻畫,才將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代入主旋律敘事之外的新境界。
宋運輝 少年成長
宋運輝這個形象,是頗具象徵性的。低調,隱忍,但是執拗、堅韌不拔,忠於信念,一開口便是斬釘截鐵、雷霆萬鈞。這種國人看來有擔當和魄力的形象,也見諸於不少日韓影視作品中(往往是以大智若愚的形象出現),比如《編舟記》的馬蹄光也,《未生》中的張格萊,這類人的共同點在於都喜歡下「笨功夫」,但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練就撐起一個時代的脊樑。
相比原著中的算計與權衡,劇中的宋運輝則兼具著老成與少年感。在外人看來,問題當前,他總是波瀾不驚,厚厚的劉海和粗框眼鏡也極力抹去眼中流露的些許情緒,但整個故事看下來,他實際上在用這種老成和穩定,去掩飾自己因為出身、因為自己無力而憤怒的情感,這種情感消彌於無聲無息、繼而化作滂湃的動力令他前行,這才是少年之可貴,少年之無畏,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吶喊、彷徨、再吶喊,從沒變過,從不妥協,是為少年。
好的人物塑造一定是像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揭露心境,《大江大河》深諳少年成長的塑造也需要按部就班。離開家庭之後,從頭兩集出現的李科長,叔叔室友,再是水書記,大尋,前輩老師與同輩兄弟構成了對宋運輝的「二次教育」,再是情感的啟蒙,劉啟明的踟躕受挫,程開顏的情竇初開,少年開始向男人轉變。
其中對小輝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姐姐萍萍的成婚與離世,對東寶的囑托,以及之後的耿耿,猝然而逝的親人令宋運輝體味到人生的無常與無力,宋運輝完成了從恐懼到篤定的轉身,也奠定之後他在風雲詭譎的金州廠中存活向上的資本。
至此,宋運輝就鮮活了起來,扮演者王凱的出色演繹同樣功不可沒,將在革委會外一遍遍背誦社論的少年心氣「逼」了出來。面對這樣一個鮮有情緒起伏的內斂角色,王凱結合造型、氣質,並很好的運用了眼神去演戲,令宋運輝少年老成的氣質展露無遺,後續可期。
雷東寶 糙漢柔情
相比宋運輝有表達主題光輝的角色訴求,雷東寶則敞亮的多。宋要大局觀,立的是國家門面,東寶則就走小格局,見微知著,某種程度上說比宋更難寫,容易臉譜化,更難演出彩。
用編劇袁克平的形容來說,雷東寶是最容易想像的一類人:看起來五大三粗,但也有自己的聰明和狡猾之處。
如今在社會上掌握話語權的大多是80年代的大學生嗎?不見得,肯定也有雷東寶這類草莽梟雄,他們的確容易被大潮淹沒,但他們的生命力絕對不能低估。
雷東寶們通常都是先鋒派,大膽,不畏代價,仗義屠狗輩之流,然而吃了沒文化的虧,看不清形勢。當國家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他們要麼早就溺死在半途,要麼就想鋌而走險找捷徑。
但雷東寶的身上,有著上一輩人身上不可磨滅的印記,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最被詬病的問題——執行力。
窮則思變,部隊退伍的雷東寶,振臂一呼,憑著一股狠勁帶領小雷家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那個做什麼都要經過人民公社同意的時代,雷東寶壯士斷腕般的執行力體現的淋漓盡致。正當觀眾以為人物屬性定型之際,在解決完小雷家的危機後,東寶卻在熱鬧聲中獨自離場,偷偷躲進媳婦懷里吐露自己「累了」,這時這位糙漢子的血肉才凝聚起來。
不僅如此,《大江大河》也為這個糙老爺們做了不少別出心裁的設計,在愛情面前笨拙逞強的老男孩,為保老叔一力承擔罵名的莽漢,夾在母親和妻子之間的慫包,在亡妻面前宣誓不娶的任性丈夫……令雷東寶這個角色身上看到了很多父輩的影子,也有很多時下困境的寫照,可愛,可氣,可嘆,那是種只屬於男人的乖張與莽撞,看上去堅如磐石,卻似乎又能一朝變天,但人性之復雜不在於此嗎?
盡管雷東寶在妻子離去後逐漸一步步走上一條無可挽回的道路,但那已不是個體的問題,而成為了一個時代唏噓下的縮影。
楊巡 小鬼當家
楊巡是一位典型的倒爺,這個倒不光是倒賣的倒,而在於「打不倒」。
《大江大河》顯山露水之初,最受觀眾期待的並不是王凱的小輝,也不是楊爍的東寶,而是身為「電影咖」董子健的電視劇首秀,楊巡。
楊巡的登場姍姍來遲,董子健的首秀也不可謂不賣力,網友曾笑稱楊巡的面部表情之豐富多變,連截圖都截不到一張正經臉。這也契合個體戶楊巡的定位,不正經,不受待見,自尊擱在腳底下,但狹路相逢,小鬼也能化身勇者。
在《大江大河》的上部中,對第三位主人公楊巡的著墨相對而言是最少的,但同樣令人深刻,一方面是人物特性,兼具了宋運輝的少年氣與雷東寶的男人心思;另一方面,深愛多時的小鳳跟有錢的公子哥跑了這類事,足以讓熒幕前的大好男青年們以淚洗面、心有戚戚。
楊巡有精明的生意頭腦,小時候便懂得以物易物,但他沒有宋運輝的才識和能力,也沒有遇到那麼多前輩和老師,他是只能趟水和泥、摸一步走一步。楊巡他也善良,仗義,在宋家最艱難的時期,二老茶飯不思,是楊巡代替宋運輝行駛了為人子的職責,陪伴宋家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但這種仗義是善,是性格使然,也並非東寶那種背負著眾人之企望、成全大義的豪情,這也註定了楊巡必然走上與二人截然不同的道路。
楊巡大概是最能激起年輕人共鳴的角色,在有限的呈現中,對於他個體戶事業的發展還未發力,更著眼於他起步的艱難,以及那個同他相濡以沫、共患難的小鳳身上,明明相愛的兩個人怎麼就這樣以最令人心疼的方式走散了呢?是楊巡做錯了什麼嗎?
沒有吧,他一心為小鳳好,住更好的,吃更好的,而小鳳也為二人的生意一度費盡心思,很難去苛責她最後的選擇,最後的結果或許只能說是緣分未到。但對楊巡來說,他沒有那麼多光環,沒有那麼多使命,一次愛情的重創,一次發自肺腑的流淚,便令無所倚仗的社會大學畢業生楊巡踏上征途。
楊巡註定是螺絲釘,無論大小,但時代不會創造他們,而由他們開拓這個時代。
不難想像在下部中這三個人的走向,但實在是猜不到這期間他們又要經歷怎樣的變故和考驗,或許這才是人物弧光的迷人所在。反觀今年影視劇市場,依舊是宮廷內斗和大女主戲大行其道,人物雖然多面卻味同嚼蠟,只好填充各式眼花繚亂的大場面與獵奇元素以期打動觀眾,而觀眾對待國產劇作也慣性地以1.5倍速「伺候」。
《大江大河》在這一點上做出了表率:它是反市場的,不依賴流量明星,不憑靠設定與花哨的元素,而是對一個相對嚴肅的正劇題材反復打磨,用誠意滿滿的故事激起觀眾的興趣,主動讓觀眾能夠靜下心來欣賞,也為盲從數據的浮躁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㈡ 復仇者聯盟有人物弧光嗎
有。《復仇者聯盟》是一場非常打的製作,它的方式是有很多種的,也是有人物弧光的,顯得作品更加的好看。《復仇者聯盟》是漫威影業出品的一部科幻動作電影,取材自漫威漫畫,是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六部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階段的收官作品。
㈢ 一部40年前的電影,黑澤明的晚期經典,是日影時期的巔峰之作嗎
過去的黑澤明電影,主人公總能牢牢把控事件,隨心所欲引導變化。而現在,這個本我只是殘酷血腥時代進程中的一個附著品,為歷史的重力所碾壓,最終歸於塵土。《影武者》是黑澤明晚年的經典代表作,將色彩的運用與人物內心的寫照完美融合,製作精良,感情充沛,主題深刻,正面展現了戰國時代的格局變動,仲代達矢的表演感人至深,不愧是日影時期的巔峰之作!
《影武者》展現了靈魂從卑微到高尚,一種人格從渺小到偉大的過程。當影片最後影武者在風林山火的屍骸中崛起,面對強大的敵軍振臂高呼的時候,我不禁熱淚盈眶。悲劇式的終結乃是世間的至真至善至美!影片所表現出來的大氣與人文關懷,紅黑色的主色調以及繪畫式的表現手法讓人無時無刻不感覺到一種悲涼。原本無從觸及的歷史在黑澤明的表述下,既不矯情,也不做作,就這樣從容地在我們面前展開。於是,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殘影,無助的倒了下去。不愧是日影時期的巔峰之作。
㈣ 如果一部知名度很高的電影,你看了一部分發現自己沒什麼興趣,那麼你會堅持看完嗎
會的,因為如果一部電影知名度很高,那麼一定有其內涵,可能看一遍不太懂,多看幾遍就明白其精彩之處了。
下面我推薦幾部電影:
《夏洛特的網》
不管是書還有電影都很有看點,是不可多見的經典之作!《夏洛特的網》在一眾童書中,寫作用詞非常優美的,能讓孩子的英文有不少長進,也能讓孩子的閱讀能力大幅提高。從主題來說,這本書所傳遞「關愛他人」、「愛護友誼」的主題也是非常有教育意義。電影和書情節相似但場景略有不同,共同點是:製作都相當的精美。對於英語程度沒那麼好的孩子,建議先看電影後看書,這樣更能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
如果奧吉再長大十歲,在慕少艾的年齡里,在情竇初開,少男少女們最粉鹿晗的年代裡,他也許會遇到更大的困難。那個時候,才是人們最看臉的時候。還好,影片沒有讓奧吉經歷那個年歲,影片在最暖心也最主流價值觀的一幕中戛然而止。這一幕中,奧吉獲得了這個階段的圓滿。但我們所有人都知道,生活依舊會給奧吉不斷的試煉。他奮斗的越多,他就越要受到命運的反噬,他得到的榮譽與贊賞越多,他就越是受了更多的苦。我每每想到此處,都會覺得,這才是最讓人想要落淚的點。
㈤ 作者的靈魂拷問系列 | 你的人物有弧光嗎
在故事創作領域有一個聽起來很玄學的概念叫做人物弧光。
物理上,弧光是電弧所發出的光,非常明亮,帶藍紫色。大概長這樣👇
而在故事創作中,人物弧光是一種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 人物的情感或心理成長,轉變和發展 。
雖然,並非所有小說的人物都具有明顯的人物弧光,比如一些以強情節推動的推理懸疑小說,主角往往前後沒有明顯的變化。
但是,無論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一個有變化,有成長的圓形人物總會比扁平人物更有深度,帶給人們更多的共鳴。
在影視改編上, 人物有弧光的小說也更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 。
今天,觀著君就和大家聊聊幾種常見的人物弧線變化以及如何寫出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弧光。(不全面的地方也歡迎大家在留言處補充哦~)
1.正向變化
人物克服外部障礙和內部缺陷從而獲得新生的正向變化可以說是最常見的一種角色弧變化。
很多好萊塢經典 英雄之旅 故事大多都有著這樣的人物弧光,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星球大戰》系列中的天行者盧克,《霍比特人》中的比爾博等等。
這種人物在開篇往往是一個普通人,因一個刺激性事件而為自己設立了一個 目標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人物會受到 謊言或挫折 的阻礙,通過識別謊言和克服困難最終 完成人物成長蛻變 。
比如去年現象級電影《我不是葯神》中的主角程勇的人物弧線就是典型的正向變化。
故事開篇程勇是一個靠賣印度神油生活的小人物,隨著父親生病,前妻爭奪兒子撫養權這一系列刺激性事件的發生,程勇的人生軌跡開始改變。
程勇的目標: 通過走私低價印度仿製葯格列寧來擺脫自身的經濟困境,改變生活狀態。
程勇的阻礙: 在取得一定收效時,程勇遇到了「同行」的舉報威脅,權衡再三後程勇決定放棄走私低價格列寧。
程勇的變化: 當程勇看到昔日合作夥伴兼患者因沒錢購買正版葯而自殺時,程勇決定冒著違法坐牢的風險繼續幫助這些患者走私葯物,只是,這一次不以賺錢為目的。
最終,程勇被判刑,但這一事件引起相關部門關注,格列寧進入醫保。
經歷過這一系列事件,程勇不再是一個頹廢的市儈,變成了一個有擔當,受人尊敬的人,完成了一個正向的人物弧線。
2.負向變化
與正向變化相反,負向變化的人物,往往做出了負面的選擇,在人物弧線結束時,通常要麼死了,要麼走向墮落。
這種類型的人物弧線在悲劇中很常見,比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教父》中麥克,《絕命毒師》中的沃爾特懷特等。
以《絕命毒師》為例,開篇沃爾特作為一名化學老師,婚姻幸福,過著平凡的生活,但隨著他得知自己罹患癌症這件刺激性事件的發生,懷特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沃爾特的目標: 與曾經的學生,現在的毒販平克曼一起販毒,這樣他就可以支付癌症治療費用,並確保他家人的未來。
沃爾特的誤區: 沃爾特驕傲的特點使他認為他有能力躲避法律的監察,成功獲取大筆資金,並能確保家人安全。
沃爾特的變化: 沃爾特相信他的做法時正確的,生活逐漸脫離之前的軌道,成為一個生活在驚險之中的亡命徒。
最終,故事以懷特的死亡為結局。
首先,需要明確在故事中使用哪種人物弧線,然後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在故事的開頭,誰是故事的主角,他們的特點是什麼?
2.我希望我的角色在故事結束時是什麼樣的?
3.發生這種變化需要做些什麼事?
明確了人物弧線,便可以相應的添加人物前史,和幫助人物變化的沖突點,這個沖突點可能來自環境也可以來自人物內部。
寫作在人物弧線和情節弧線這兩個方面共同努力,便可以收獲一個情節完整,角色動人的故事了。
正如毛姆的那句名言:寫小說有三條規則,不幸的是,沒有人知道它們是什麼。
以上關於人物弧光的種類和寫法只是眾多優秀作品的經驗總結。
想寫出打動人心的人物角色,關鍵還要靠作者對生活和人性的細致觀察和思考,從而為創作技巧注入靈魂。
㈥ 不速來客電影簡介
《不速來客》講述了竊賊老李進入一處破舊的居民樓內行竊時目擊了一場命案,神秘女子莉莉離奇被殺,就在老李拚命制伏兇手閻正之際,外賣員馬明亮突然也莫名其妙地出現在這個房間之內,三人一頭霧水,在全然不知對方身份情況下上演了一幕幕反轉好戲,最終揭開層層真相的故事。
《不速來客》是由田壯壯監制,劉翔執導,范偉、竇驍、張頌文、梁超、胡明、朱珠等主演的懸疑喜劇片。該片於2021年10月2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不速來客》的故事從最初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巨款爭奪,到尤大成和張總出現之後,牽扯到兒童買賣的社會問題,其中范偉半試探式地套話牽扯出黑暗產業鏈的冰山一角,分量上也是壓得住地令人戰栗。
同時,面對孩子做出選擇的情感反轉也恰好迎合范偉作為父親為救兒子鋌而走險的人物弧光。大體的故事觀眾能跟著看圓,看得細致的人能看到其中細節中屬於迷影的樂趣,也能看到些經典電影的影子和類似場景的「化用」。
雖然環環相扣中也不是每一環都足夠「絲滑」,比如張頌文的昏迷和「死而後生」交代得過於潦草並不算清晰,竇驍的身份也過於早的給出了過於直白的提示等。
富有創意的新人導演加成熟有魅力的戲骨演員,輕巧高效的敘事形式,懸疑、喜劇、驚悚等豐富的元素,還有符合當下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沉浸式」體驗,《不速之客》的確提供了中小成本類型電影「好看」的小驚喜。
㈦ 消費社會視野下的影像敘事|體現人物成長「弧光」(6/8)
這一本書是選修課老師布置的課後作業之一,於是我本周就開始閱讀了這一本書。
《消費社會視野下的影像敘事》是2021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本書立足於新的時代語境中,即消費社會的心理日漸成型的背景下,探究當代電影的創作方式、藝術觀念,觀眾的接受心理、評價標准都發生了哪些重要的變化,這時,我們對於電影的研究需要一種新的思想視野和切入角度,細致分析其類型特徵、意識形態的表達策略、市場營銷策略,並對觀眾觀影心理機制進行精妙把握。尤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電影編劇的角度深入地分析電影在情節設置、人物塑造、主題表達上的得失,進而意識到消費社會語境下電影創作所應秉持的原則。
這本書根據當今電影的幾大類型將書的內容分成了五個部分,分別是「主流敘事」「類型敘事」「青春敘事」「苦難敘事」「私人敘事」每一部分都會以具體的電影作品為例,向讀者展示了這一類型的電影作品中內容主題的表達方法的變化,觀眾觀影態度的變化等,而這些電影作品的時間不會太久遠,因此讓我們讀這本書看到這些電影作品的描述時不會太陌生,都是一些離我們不會太久遠的,我們會看過的作品。
首先是「消費社會」這一語境,文中說到「消費社會構建了一個個關於「豐盛」的神話,如商品的琳琅滿目,各種信息和資訊的集中轟炸。」
也就是說,在消費社會中,是否觀看某部電影,喜歡觀看哪一類型的電影,對電影發表了怎樣的看法,反映了觀眾自身的氣質,品味,價值觀。而觀眾的需求會不斷地發生改變,在時代發展的不同時期又或是自身成長的不同時期變幻不定,因此電影的敘事表達而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就拿第一章中提到的主流電影來說,中國的主旋律電影主要題材是革命歷史的回顧,偉人偉記,時代英雄的銀幕再現,而如今的主旋律電影尤其是戰爭片,《戰狼》《湄公河行動》《戰狼二》《紅海行動》《長津湖》等不光將戰爭場面刻畫的精彩紛呈,滿足觀眾對於這些場面的視聽需求,還展現了戰爭中人物命運的起伏,不再是單一的大場面大的歷史背景的概括,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突出英雄人物的外在身手和內在品質,以及內心歷程和倫理撫慰,使觀眾在看到激烈的槍戰,刺激的戰爭的同時,也看到了不同人物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的各色表現與成長。對於我們年輕一代的人來說戰爭離我們有點遙遠,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更多的是從老一輩或者是書本中影像中了解到戰爭的相關內容,而年輕一代又是觀影的主力軍,於是戰爭片如何敘事如何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就成了新的挑戰。書中提到一個詞人物「弧光」也就是人物所發生的變化,人物在面臨困難時的兩難選擇,在親情,友情,愛情中的情感的變化,生與死的抉擇,道義上的兩難,責任與情感的碰撞等不僅還原了當時的人們最真實的處境也讓觀眾走到人物內心,當觀眾與人物產生情感上的重合與認可之後,人物的情感就能觸動觀眾的情弦,人物的選擇就能與觀眾產生共鳴,觀眾就能更好的與人物共情,沉浸在故事當中去,而不是與影片孤立。同時近年來的主旋律電影不再是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去要求觀眾,也開始注意在娛樂性上下功夫,不光選擇老牌戲骨出演還採用新生代演員來增加賣點等,既不失去戰爭片原有的屬性又面向了市場,為觀眾製造觀影愉悅的高度認同。
由此來看意識形態的編碼方式和包裝策略很大一部分就在於人物,觀眾在觀看一部影片時,首先看到的是人物,然後是情節,最後才是主題。因此,編劇要花費主要筆墨在人物設置上。人物鮮活,真實可信,又有可靠的動機和主動的行為能力,情節就水到渠成,主題也瓜熟蒂落。因此電影中人物的刻畫,人物情感的描摹就顯得十分的重要。從小人物展現大主題是我們現如今的電影常用的手法,那麼尋找人物「弧光」就是電影編劇在寫作上至關重要的方向了。
㈧ 張光北:加油把中國電影拍得更好,他塑造過哪些經典角色
張光北老師,是中國內地影視圈內的老戲骨演員了,從1986年開始算起,他在表演這條路上已經走了35年的歷程了。現在是北廣傳媒的副總經理和製片人,多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文化代表,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出道這么多年,他也曾塑造了經典角色,而且圈內外口碑也非常好。今天就給大家扒一扒張光北老師塑造的三個經典角色。
一、93版《三國演義》中的呂布。1993年播出的《三國演義》,陣容超級強大,雲集了當時有名氣的各大演員,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張光北的呂布,唐國強的諸葛亮,陸樹銘的關羽等都活靈活現的刻畫了歷史人物。特別是張光北飾演的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無論是扮相還是台詞以及表情管理都非常符合大家對呂布的認知。值得一提的是,偏重飾演貂蟬的還是當時的女神陳紅。張光北老師古裝劇拍的不多,但這部《三國演義》絕對堪稱他的古裝戲代表作。
張光北老師不但自身業務能力過硬,而且為人十分正直,本身也沒有大明星的架子,他曾經對圈內的很多不合理現象直言以對,凈化行業風氣。而且他家庭和睦,從來沒有亂七八糟的緋聞炒作,曾被評為中國第四屆十大孝子,是名副其實的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張光北老師目前還在影視圈內積極活動,期待他能有更多精彩作品問世。
㈨ 人物弧光
人物弧線即人物的變化、成長。即優秀的作品在講述過程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
人物弧光一詞來自於英文Character Arc,指的是人物在故事裡經歷的成長的考驗和磨難,他的狀態及品質逐漸發生了改變。
故事的情節是一系列事件的組合,再精彩的情節也離不開人物,情節的變化離不開人物內心的變化,情節只是外在的變化,推動情節變化的其實是人物內心的變化,內心的變化就是人物弧光,人物弧光的存在能夠使得故事裡的人物變得真實可信,當故事裡的人物和讀者自身相近時,就非常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故事裡的人物的一舉一動就能引起讀者的代入感,能夠使讀者感受到人物的各種情感,更能夠激勵讀者。人物弧光使得故事真實可信。
人物的成長和變化是循序漸進的,不是突然變化的。故事中的人物一般不可能在一次事件或一次震動之後,一夜之間徹底轉變,大多數應是一點一點的改變的,從懦弱到勇敢,從仇恨到相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故事裡的人物遭遇經歷使其成長改變的應該是一個個經歷波峰到波谷的過程,跳躍式的改變大多塑造的人物過於平面,只有循序漸進的改變才能創作出立體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