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10個人陪審員的老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10個人陪審員的老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2-10 01:57:14

① 十二怒漢劇情解析

劇情解析:

法庭上,對一個被指控殺害父親的十八歲男孩的宣判正在進行,而最後的審判還需要考慮此次由十二個人組成的陪審團的意見。

這十二個人各有自己的職業與生活,他們當中有巧舌如簧的廣告商、仗義執言的建築師、正義勇敢的上班族、歧視平民的新貴族、追求真相的的鍾表匠、精明冷靜的銀行家、只趕時間的推銷員。

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說話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建築師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

一切的證據都顯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覺得似乎毫無討論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決結果是11對1認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須是一致的意見、也就是12對0的表決結果才會被法庭所採納。

首先站出來贊成無罪的是8號,由於8號的堅持,也隨著對三個關鍵證據的科學推測,贊成無罪的氛圍開始在其他十一個陪審員之間擴散。

對男孩是否有罪的表決也開始出現戲劇性的改變:11對1、9對3、8對4、6對6、3對9、1對11。

最後,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終於,12個陪審員都達成了一致意見:無罪!

影片介紹: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製作的一部黑白電影,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瑞吉諾·羅斯(Reginald Rose)編劇,亨利·方達、李·科布、馬丁·鮑爾薩姆等人主演。

該片於1957年4月10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

② 電影《十二怒漢》好不好看

https://pan..com/s/1_4vEOO6UiwyP94ds7uLgQQ?pwd=xucs

根據1957年同名黑白電影改編而成的電影。名氣不大,口碑也不如舊版。在1957年由悉尼.盧曼特執導的《十二怒漢》是探討美國陪審員制度和法律正義的經典作,本片則是由威廉.弗里德金重新拍攝的電視版,由傑克.萊蒙取代亨利.方達演男主角,其他合演者包括金像獎影帝喬治.C.斯科 特。
該片描述一名紐約青年被控殺父,將被判處一級謀殺的死刑。已經有十一名陪審員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覺得事態可疑,堅持已見提出異議,並且憑耐心與毅力逐一說服其他陪審員推翻原意,終於為這一宗幾乎已成冤案的判決平反。全片大部分時間處於狹窄的房間內進行,但憑精彩的對白和演出,仍能創造出緊扣觀眾的劇力。


③ 一部令我肅然起敬的老電影

地點:地方法院。

人物:十二個陪審員

事件:一個貧民窟的十八歲男子被控刺殺了他的父親。如果罪成,唯一的處罰是死刑。法庭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審問,現在到了最後一步,就是十二個陪審員必須開會討論,達成【一致】的判斷,法庭才能裁定疑犯是有罪或無罪。

在陪審團被安排閉門討論之前,法官先說明了:根據法律,如果你對疑犯的犯罪含有任何【合理的懷疑】,你必須判決他無罪。反之,如果沒有合理的懷疑,你必須判決他有罪。

這部電影演的就是陪審團閉門討論的過程。

這一次的過程為什麼值得演,而且成為一部出名的電影?

一開始,全陪審團沒有一人認為疑犯是無罪的,其中十一人是堅定地認為他有罪,只有一人感覺無法確定。

因為全體都那麼確定疑犯有罪,使得抱有懷疑的那個陪審員(八號)更無法輕易舉手認同,因為疑犯的生命在他手上了。

於是,投票的結果是十一對一,大家對八號的判決很意外,大多數人甚至感到很不滿。那一天,是全年天氣最熱的一天,房間里的風扇又失靈,而且稍後有球賽,陪審員們心不在焉,只想速戰速決好回去看球賽。

八號面對著十一個持相反意見的人,如何去使得這群人願意進行討論這個已經【人證物證】齊全的案子呢?

陪審團從審訊過程里聽到這些證詞:

疑犯在晚上八點被父親刮打幾巴掌,生氣離家。他直接去了附近二手貨店買了一把折疊刀;那是一把刀柄刻有漂亮花紋,刀鋒很特別的刀;根據店主證詞,是他的店裡唯一一把這樣的刀。

八點四十五分,疑犯在酒吧前遇到幾個朋友,與朋友聊天一個小時,期間朋友看到了他的刀。這些朋友審訊時指證兇刀正是疑犯擁有的那把刀。

十點,疑犯回到家裡。 根據疑犯自稱,他十一點半離家去看了一場電影。 但是沒有證人看見他進出影院,他也不記得電影什麼片名,演些什麼。

疑犯續稱,他凌晨三點十分回到家裡,看到父親已中刀身死,而他也被警察逮捕了。

問及他買的刀哪裡去了?疑犯說,看電影的時候從口袋掉出來,之後再沒看見了。

這案子有兩個重要的目擊者:

住疑犯樓下的老人供稱案發當晚聽到樓上父子吵架,聽到疑犯對父親喊「我要殺了你」,然後聽到好像人體倒地的聲音;他馬上走出房間,走過長廊,去到樓梯處,看到疑犯正逃走。

住疑犯對面樓的女人供稱在案發當時從經過的火車窗口看透過去,正好看到疑犯舉刀刺向父親。

劇情的發展,起初是十一票【有罪】對一票【無罪】,後來慢慢演變到最後十一票【無罪】對一票【有罪】。那是一個有趣的過程。可是,十一對一依然無法裁定,最後會怎樣,有沒有變成十二票一致?為什麼?如果有興趣就看看《十二怒漢》這部 1957 年的影片吧。

以前我對黑白的老電影是鄙視的,我錯了。

④ 歡電影||《十二怒漢》經典老電影

1957年由西德尼·呂美特導演的處女作《十二怒漢》講述的是一個在平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旁觀者和凶器均已呈堂,鐵證如山,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直到達成有罪或無罪的一致意見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

在《十二怒漢》這部電影中,各有自己的職業和生活的12個人,被鎖在一間悶熱的小屋裡,汗流浹背,焦躁不安的履行陪審員的職責——斷定一個男孩是否應該承擔謀殺生父的刑事責任。

一開始,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工程師(八號陪審員)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

在第一次投票表決的時候,由於八號陪審員的一票「無罪」票,使得大家要進入討論;經過一番爭吵,有一個老者開始站到了工程師的一邊;沒有達成一致就要繼續討論,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爭論和思維斗爭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本案有著諸多的疑點,如果大家都不負責任的投了「有罪」票的話,將會白白的斷送一個年輕人的性命。

最終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

該片可以說是微成本電影獲得巨大成功的典範。成本的低廉在於,除了開片幾分鍾的法庭場景及討論中間幾分鍾的洗手間場景,影片大部分的場景設置就是陪審員們的會議室。

沒有《安娜卡列琳娜》里華麗的背景,更沒有《超人:鋼鐵俠》里飛機墜落高樓傾塌的壯觀場面,有的就只是十二個陪審員的從平淡漸趨激烈的辯論從微弱漸趨強大的正義呼聲,這使得電影就像是一場辯論賽一樣,然而它又比任何形式的辯論賽都更扣人心弦發人深省。

該片獲得1958年英國電影電視獎最佳外國男演員、1957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1960年丹麥Bodil獎最佳美國電影,足以證明它的小製作,大成功。影片到底是靠什麼俘獲了觀眾的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依靠其情節的一波三折,電影開始並沒有通過對罪案細節的呈現來告訴觀眾被告是有罪還是無罪,而只是用了一個疊畫鏡頭(男孩孱弱的身體無辜而茫然的眼神與陪審員會議室的疊影)向觀眾表達一種同情的傾向,相信觀眾看到這個鏡頭時,都希望在會議室產生的討論結果是無罪。

然而,故事之所以成為故事,在於它的出人意表。觀眾雖然富於同情心,但在影片開始時,除了八號陪審員,其他所有人都不經思考地認同了法庭所提供的證據認定被告有罪。

投票初始,八號陪審員投出了唯一一張無罪票,成為眾矢之的,招致的譏諷抱怨之聲此起彼伏。但這也成為電影的第一個轉折點,就是這張無罪票使影片的繼續成為可能,也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

第二個轉折是在討論進入白熱化狀態,觀眾都以為八號陪審員陷於絕境時,他卻從口袋裡掏出一把與凶器完全相同的刀來(此前其他人都認為被告的凶器是不同尋常甚至是獨一無二的),並稱他是在散步時隨便從一家店鋪買到的。

這一舉動讓劇情有了第一次小高潮,也直接導致了九號陪審員在第二輪投票時的臨陣倒戈,支持無罪定論。

第二個轉折點當然是在第三輪投票之後出現的6:6的平局局面。這是無罪與有罪論斷雙方勢均力敵的開始,也預示著天平的砝碼逐漸向無罪論方傾斜。

這時一直陰沉的房間外面,突然下起了雨;七號陪審員把一直處於損壞狀態的電風扇修好,給悶熱的人們帶來了涼意。這些都暗示著情勢的轉折。

孤身奮戰的八號陪審員在投票前一直站在窗前沉思,他冷靜的氣質表明了他嚴謹、理智的個性特點。

隨著劇情的發展,每個人物的性格漸漸鮮明起來。

其中尤為讓人印象深刻有三號、四號、七號和十號。與八號截然相反的是三號陪審員。在投票的大部分時間里,他都是暴躁固執而缺乏理性的,甚至一度在理屈詞窮的盛怒中拿刀要傷害八號陪審員。

他投票的基礎不是理性思維是隨大流,而且一旦認定,便會固執己見倔犨到底。這使得他成為最後一個投出無罪票的人。

而最後促使他改變的也很難說是他內心觀念的真正轉變。十號陪審員與三號相似,一直處於暴躁狀態。

一度歇斯底里的大聲叫喊讓其他所有的人都離座而起,隔離他的粗野。很難想像,讓這樣的人去決定另一個的生死時,會有怎樣的悲劇產生。四號陪審員似乎與八號很相似,他在眾人頻頻出汗的盛夏,居然沒有出一點汗——這表明了他信念的堅定。

但是他對於案情貌似冷靜的分析卻不堪八號陪審員一擊。他堅持認為被告應該記得幾天前的電影名稱,而八號陪審員對他自己幾天前觀看電影名稱的詰問卻讓他慌張不堪地流下了熱汗。

七號陪審員的表現讓人寒心,他就像魯迅筆下伸著脖子看殺人的冷漠看客,在決定另一個人生死的會議中他一心只想離去觀看就要開始的球賽。

每個陪審員都有自己的事情,一場球賽實在談不上什麼重要性,而七號陪審員卻表現得最事不關己麻木不仁。

直到八號陪審員和他在洗手間巧妙地交談過一番後,他才表現出些許的不安,並最終成為無罪論斷的一員。

康德說,世上有兩樣東西最使他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十二怒漢》展示的正是作為政治動物的人們心中最有價值的正義與良知,實現自己與動物的道德分界。

作為該作品的主題可以用這樣一個命題來闡釋:表決別人的同時也在表決自己。雖然有的時候由於人類自身的局限性,我們無法獲得完全正確的認識,並進行合理的判斷,但是我們需要把正義與良知放在每一次表決之前。

我們需要學會尊重生命,原因在於它只有一次,生命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太多的不確定和偶然,那麼讓我們給自己以思考和分辨的時間。

其實作為被告的男孩是不是真正的無辜,可能誰也不知道,也許現行的法律和司法制度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補充和完善,但是這些和我們作為人的本性是不沖突的,作為人就永遠不能失去正義和良知。

參考文獻:

[1]王建南.從11比1到1比11——《十二怒漢》中的投票事件[J].電影世界,2011,(5)

[2]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麻利濱.從《十二怒漢》看美國陪審團的責任與權力[J].電影文學,2009,(22) .

⑤ 電影《十二公民》編劇和導演想表達什麼的思想呢

電影《十二公民》是徐陽執導,2015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電影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經典片《十二怒漢》。有人早已給改編電影訂上了爛片的標簽,但是改變的電影中好電影也比比皆是,《十二公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十二怒漢》的票房失誤了,而《十二公民》的豆瓣評分卻為8.4的高分,可以說是電影中的極品了。

電影講述了十二位陪審員組成模擬西方法庭

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

《十二公民》,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導演和編劇安排了十二個人,十二種相,是不能呈於人面前的故事。每次看都對自己是一種提醒:追逐真理,合理質疑,通過有理有據的質疑推理,找出真相。我們不放過一個壞人,也決不錯判一個好人!這才是一個健康社會應該有的態度!

⑥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怎麼樣主要想表達的是什麼

《十二公民》,是一部話劇化的電影。

電影的設定,是一群法學院的大學生英美法掛科,被要求補考。補考的形式,則是用模擬法庭重現一出具有爭議性的社會事件:二十歲的嫌疑人,是被富商收養的「富二代」。其生父是來自河南的農民工,離婚後將生子遺棄。酗酒,賭博,時不時找生子要錢。案發當晚,有人聽到嫌疑人在他生父房間與其發生激烈爭吵,而後生父被人在家殺害。

十二個人湊在一起,便是中國社會公共討論時常有的模樣。

失序。主持人一次又一次強調按順序發言,卻不斷有人說話被打斷,被搶話。搶話者還會理直氣壯,「他愛什麼時候說什麼時候說,現在我說」。

當對方對自己的觀點不認同時,直接開始人身攻擊——這么簡單的話聽不懂,腦袋一定被門夾了。罵對方孫子,甚至聲稱「我要弄死你」。

對對方觀點不認同時,對方試圖理論,這方卻乾脆畫一張棋紙,直接下起五子棋。用戲謔、嘲諷,消解嚴肅討論的意義。

當自己拒絕被說服時,不講理由——我就是煩了,我就是不聽,我就是這么跟你們耗著。

為什麼這個嫌疑人一定就是殺人犯?因為他生父是個河南農民工,他養父是個外地來的二道販子,肯定也養不出什麼好貨——公交車上丟了錢包,其他都是教授大學生,那一定就是那個外地人偷的……用標簽、歧視、偏見,代替說理、邏輯,直接妄下斷言。

⑦ 求十二怒漢百度雲盤,收費免談,

《十二怒漢》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AzeTX73RkKu8a7eHbmObPQ

提取碼:2e35

《十二怒漢》是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的懸疑劇情片,由謝爾蓋·馬科韋茨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維克多·維爾比斯基等主演,於2007年9月20日在俄羅斯公映。該片取材於1957呂美特導演的同名電影,講述一名車臣少年被指控殺害養父,在十一名陪審員認定他有罪的情況下,唯一對案件懷有疑問的陪審員說服其他人重新審視案件證據、尋求真相的故事。

⑧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把一部非常成熟的話劇搬到電影大熒幕上,而且這12個人都扮演著陪審,並且每個人的角色都是那麼的成功和深入人心,在製造一個虛擬法庭的場景下,讓人們用思想,用道德,用常識,去判定一個人究竟有沒有罪,這部電影真的非常非常的棒,不過還是有一些缺點的,所謂瑕不掩玉,就是這部電影太過真實的吧,把話劇的場景搬到大熒幕上,而缺失了電影的那種張力和電影的一種表現手法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有再進步的空間。

⑨ 美國的一部電影就是十幾個辯證官辯證一個人有沒有殺人。最後那個人被無罪釋放了。。這部名字是什麼

《十二怒漢》。
十二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以前素不相識,以後可能也沒有什麼打交道的機會。為了一樁殺人案件,他們坐在了一起。就是這十二個人,被這個司法制度挑選了出來,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要開始決定另外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他是有罪還是無罪,是活著還是死亡。他們本來不懂法律,似乎也沒必要懂得法律,因為他們不過是在法律強加的義務之下而被迫來到法庭的。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自身更關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經驗,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經過六天冗長枯燥的聽審之後,法官終於對陪審團發布裁決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僅18歲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法庭上提供的證據也極具說服力:居住在對面的婦女透過卧室及飛駛的火車窗戶,看到被告舉刀殺人;樓下的老人聽到被告高喊「我要殺了你」及身體倒地聲音,並發現被告跑下樓梯;刺進父親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經購買的彈簧刀一模一樣。而被告聲稱從午夜11點到凌晨3點之間在看電影的證詞極不可信,因為他連剛看過的電影名字也說不出來。
1957年的《十二怒漢》是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處女作,由亨利·方達主演,是一部以陪審團為主角的法庭戲,是探討美國陪審員制度和法律正義的經典之作。影片獲柏林金熊獎。1997年翻拍,本片則是由威廉.弗里德金重新拍攝的電視版,由傑克.萊蒙取代亨利.方達演男主角,其他合演者包括金像獎影帝喬治.C.斯科特。

⑩ 找一部美國黑白電影,就是陪審團的十幾個人在房間里討論一個是不是有罪的

十二怒漢 12 Angry Men (1957)

導演: 西德尼·呂美特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主演: 亨利·方達 / 李·科布 / 羅伯特·韋伯 / 傑克·克盧格曼 / 埃德·貝格利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57-04-13

片長: 96 分鍾

又名: 12怒漢

IMDb鏈接: tt005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