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道戰》56年:男主角演過《武林外傳》,女主角已去世
各小組注意!各小組注意!從現在開始!你們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開火!開火!開火!
這段耳熟能詳的台詞,出自1965年的《地道戰》,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
《地道戰》和《地雷戰》、《破襲戰》被譽為軍教片三部曲 ,其中《地道戰》影響最大,許多人看過幾遍甚至十幾遍。
據統計,幾十年以來,《地道戰》 觀影人次高達30億次 (截止2012年),是世界電影史上觀影人次的紀錄,要知道《戰狼2》的觀影人次也才1.6億。
01、 歷史 原型人物
網上有不少人噴《地道戰》是抗日神劇、科幻片啥的,挑出各種毛病,不符合邏輯之處,將影片吐槽的一無是處。
個人只能表示呵呵,老一輩電影創作者絕不會閉門造車,他們大多經歷過那個年代,采訪過原型人物,就算有些誇張處理,也是電影手法。
而且老藝術家們在開拍前,都會到農村體驗生活, 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
白天,他們幫村民干農活,晚上,他們會去采訪當年的民兵英雄,為的就是讓自己進入角色;
有兩位演員例外,分別是扮演山田隊長的王孝忠和飾演漢奸偽軍司令湯丙會的劉江,他倆是反派,所以住進了原先老地主的家裡。
經過3個多月的深入體驗生活 ,演員們都找到了理想狀態,共同造就了這部經典作品。
反觀現在滿屏幕手撕鬼子褲襠掏手榴彈的劇情、穿著光鮮亮麗且 油頭粉面的演員 、尷尬的演技、畫面精美但 失真的場景 ,《地道戰》不知道高級多少。
1963年,領導要求八一廠拍攝教學片《地道戰》,目的是讓普通人學習一些基本軍事知識。
雖然是軍教片,但要拍成故事片,這樣更容易吸引人,於是重擔落在了擅長拍故事片的任旭東導演身上。
劇本重中之重,劇組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不同城市的20多個村子找素材,最後確定在 河北正定縣的「抗日先鋒村」高平村 。
高平村是電影中原型村子,但因為高平村的地道曾被洪水破壞,沒有合適的拍攝場景,最後導演選擇將保存比較好的冉庄、唐庄和李庄合而為一,成了電影外景拍攝場地。
給村民鳴鍾報警而犧牲的老忠叔以及英勇無畏、足智多謀的高傳寶,他們倆的原型人物是高平村的劉傻子,曾被評為 特等戰斗英雄 。
劉傻子作為隊長,帶領村子200餘戶人,和敵人戰斗50餘次,傷亡敵人120餘名,擊潰敵人數百至上千人進攻的輝煌戰績。
令人遺憾的是, 歷史 上劉傻子1945年就犧牲了,而導演將男主角取名高傳寶,也是希望 革命傳統可以像寶貝一樣,一代一代傳下去 。
02、錯綜復雜的地道如何拍攝?
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最初地道只是藏身之地,經歷幾次戰斗之後,地道的出入口越來越隱秘, 諸如驢槽口、鍋灶口等 ;
功能也越來越多, 既能防水,也能防毒 ,同時還能依託優勢,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轉守為攻。
那麼電影中地道的規模和戰斗的場面如何在大銀幕上展現呢?
一開始,導演任旭東想在一塊空地上,開挖成地道斷面,但最後放棄了,因為成本太高,耗時太長。
經過商量之後,導演和劇組的美工以及置景部門,決定在八一電影廠搭景拍攝。
電影中縱橫交錯的地道場景,是導演和其他部門通力合作, 巧妙地運用攝影鏡頭和多變的剪輯 拍成的,將一個宏偉壯觀的戰斗網展現在大家面前。
那個沒有特效的年代,電影創作者在布景、剪輯和攝像上下足了功夫,用心創造出了不朽的經典,這何嘗不是人民的智慧呢?
「你們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高,實在是高」;「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準放空槍」; 「水是寶貴的……煙是有毒的……」 ;電影中的這些台詞,當年都是最流行的詞語,至今還印象深刻。
除了台詞,電影中的同名主題曲《地道戰》也是印刻在腦子里的,現在想來也會哼唱兩句: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下神兵千百萬」 。
影片結尾,伴隨著激昂的旋律,無數的人民群眾,從菜地里翻開擋板,出現在敵人面前,小時候覺得震撼不已,久久不能忘懷。
03、演員現狀
高傳寶扮演者朱龍廣,今年已經82歲了,當年因為「英俊、威武、戲好」而被導演看中,因《地道戰》走紅,走在大街上,人家都喊他老高,老高,他只能跟人解釋,自己叫朱龍廣。
後來他又被《西遊記》劇組挑中,出演如來佛祖一角,形神兼備,一直以來他就是國民心目中的佛祖形象,和 左大玢的觀音、鄭榕老爺子的太上老君 一樣,都是無可替代的。
多年後,他又出現在《武林外傳》劇組, 飾演佟湘玉的老爹 ,一出場就笑點滿滿,和如來佛祖、高傳寶完全聯想不到一起,這就是好演員。
值得一提的是,朱龍廣的妻子吳惠芳在《地道戰》中也出演了一個女民兵,兩人自60年代末結婚以來,一直相濡以沫,已經攜手走過了50多年。
飾演趙平原的張勇手,當時已是明星,塑造過 《英雄虎膽》的耿浩 、《奇襲》的方勇、《林海雪原》的少劍波。
《地道戰》之後,他又出演了《南征北戰》、《啊!搖籃》、《橫空出世》等影片,精湛而朴實的演技令人稱贊。
同時作為導演,他還執導過《祁連山的回聲》、《沉默的冰山》等電影,老爺子今年87歲了,祝身體 健康 。
「高,實在是高」 ,劉江老爺子經典台詞太多,諸如《閃閃的紅星》中的 「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
80年代之後,他還參與了《譚嗣同》、《京都球俠》、《孝子賢孫伺候著》等影片,亦正亦邪,每一個角色都能深入人心。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一個角色,那就是 《西遊記》里的閻王 ,只可惜2020年,老爺子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95歲。
另外一位大反派, 山田的扮演者王孝忠也不在了 ,從第一部電影《戰斗里的成長》開始,他就已被反派定型;
比如《永不消逝的電波》里的中村、《回民支隊》中的白守仁、《戰上海》、《奇襲》、《突破烏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無一例外都是反派。
反派角色塑造起來,有時候比正派難,王孝忠經常用心琢磨,努力塑造出不相雷同的反派角色來,只可惜這樣一位好演員,2016年去世,享年88歲。
另外還有 林霞扮演者劉秀傑 ,2020年去世,享年87歲;
崔連長扮演者朱啟 ,2007年去世;
孫進財扮演者謝萬和 ,1986年去世,享年58歲;
老忠叔扮演者王炳彧 ,1982年去世,享年47歲。
《地道戰》的演員,除了其中幾位是八一廠的,其他基本上都是 工程兵文工團話劇隊的演員 ,諸如偽軍漢奸高學智、吃雞的日本兵田海泉、大康扮演者韓國棟、牛娃扮演者胡自和、毛妮扮演者袁根娣等。
56年過去了,再看《地道戰》這部黑白片,它的 拍攝手法、配樂、演員的表演 也是值得考究的,對比一下,比現在所謂的大片好太多了。
網路上有AI修復的彩色版《地道戰》,不過個人還是更喜歡黑白版本,因為那是專屬於我們的童年美好回憶。(撰文:十一)
㈡ 游擊戰 麻雀戰 地道戰 地雷戰
游擊戰
抗戰時期,敵後的游擊戰
游擊戰是非正規作戰。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群眾投入戰爭。 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12年的吳楚之戰中,就有游擊性質的作戰行動。相傳為黃帝風後撰寫的《握奇經》認為:「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結陳趨地,斷繞四經。」對游擊部隊的作戰行動,作了生動的描述。而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詳細使用游擊戰戰術的人是楚漢時期漢的大將彭越。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游擊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根據敵強己弱的特點,依託根據地堅持游擊戰,保存和發展了自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長時期地開展游擊戰,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長期的革命戰爭,使中國人民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游擊戰戰法,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這些靈活機動的戰法,顯示了中國革命游擊戰爭的豐富多彩。
麻雀戰
麻雀戰,是中國民兵常用的以弱勝強的游擊戰法。由民兵組成戰斗小組,忽來忽去,忽聚忽散,主動靈活。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 抗日戰爭中,抗日根據地民兵,時而三三兩兩,時而成群結隊,出沒在山野密林,狹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紗帳里,像麻雀啄食那樣,東一槍、西一 槍,出敵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敵人,一陣猛打。 敵人反擊時,就立即撤離,隱蔽得無影無蹤。敵人撤退時,就呼嘯而來,槍聲四起,殺聲遍野。使敵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 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寧,狼狽不堪的境地
地道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地雷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地雷戰》是一部經典之作,影響甚大。1998年3月推出的游戲《地雷戰》也是一部精品游戲。
回答者: Demonsimple | 一級 | 2011-4-17 13:17
游擊戰是非正規作戰。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群眾投入戰爭。 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12年的吳楚之戰中,就有游擊性質的作戰行動。相傳為黃帝風後撰寫的《握奇經》認為:「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結陳趨地,斷繞四經。」對游擊部隊的作戰行動,作了生動的描述。而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詳細使用游擊戰戰術的人是楚漢時期漢的大將彭越。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游擊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根據敵強己弱的特點,依託根據地堅持游擊戰,保存和發展了自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長時期地開展游擊戰,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長期的革命戰爭,使中國人民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游擊戰戰法,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這些靈活機動的戰法,顯示了中國革命游擊戰爭的豐富多彩。
編輯本段理論和原則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發展了游擊戰的 游擊戰
理論和原則,主要有: 1.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游擊戰的基本原則; 2.以襲擊為主的進攻,是游擊戰的基本作戰形式; 3.革命根據地,是游擊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依託; 4.在一定條件下,游擊戰可以作為某個戰略階段的主要作戰形式; 5.戰略上的集中指揮與戰役戰鬥上的分散指揮相結合,是游擊戰的指揮原則; 6.游擊戰要向正規戰發展。 7.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突擊力弱,很難獨立地解決整個戰爭問題,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使游擊隊發展成正規軍,使正規戰與游擊戰緊密配合,才能加快戰爭勝利的進程。
編輯本段游擊戰內容
游擊戰
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也開展過游擊戰。中國人民對游擊戰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中國人民創造了許多適合本國情況的游擊戰法,為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襲擊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等。 分散流動的作戰形式。它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出沒無常地攻擊和襲擾敵人,達到殲滅或消耗敵人的目的。游擊戰是一種非正規作戰,無固定的作戰線,較正規戰具有更大的主動性、靈活性、進攻性、速決性和流動性。 游擊戰通常不能決定戰爭命運,它的戰略任務是輔助正規戰和把自身發展成為正規戰,以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革命戰爭的游擊戰,是被壓迫的人民或被侵略的民族,反抗壓迫或侵略的一種群眾性的武裝斗爭形式,在革命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曾經起到以弱勝強的重大作用。 中國古代兵書史籍對游擊戰有生動的記述。「游擊」一詞,最早見於漢初。 《漢書·匈奴傳》載:"貳師解而引歸,與單於連斗十餘日。游擊無所得。"漢高祖設置游擊將軍,把游擊部隊稱為"游兵"、"游騎"、"游軍"。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載:"漢王三年,彭越常往來為漢游兵,擊楚,絕其後糧於梁地。"這里說的游兵的作戰行動,是游擊戰性質的。 《握奇經·八陣總述》 「游軍」一節記述:「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羸撓盛,結陳(陣)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這是對游擊戰特點的生動描述。
編輯本段經典戰例
中國古代游擊戰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准備攻打楚國,採納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後決戰的建議,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國許多地方以游擊戰襲擾楚軍,達6年之久,致使楚軍疲憊不堪,爾後派主力入楚決戰,大敗楚軍。 中國歷史上較大的農民戰爭,都曾把游擊戰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 唐末黃巢領導的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起義,清朝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在農民軍處於弱小時期,大都採用出沒無常,避實擊虛,聲東擊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的游擊戰法,常使官軍顧此失彼、腹背受擊,疲於奔命。這種農民戰爭中的游擊戰,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斗爭中起過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游擊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據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我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越戰中,越共武裝進行游擊作戰
越南戰爭游擊戰
越南戰爭(簡稱越戰)可說是近代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越共軍隊先用游擊戰的型態和法國對抗,獲得效果;在美國大規模介入之後,即使美軍使用現代化的裝備與精良的武器,游擊戰的型態依然使美軍吃不消,最後終於擊敗美國。
其他國家的游擊戰
游擊戰在世界許多國家也有較長的歷史和輝煌的戰績。在1337~1453年百年戰爭中,法國人民組織農民和城市貧民游擊隊,進行了長期的抗英游擊戰,最終配合正規軍驅敵出國,收復失地。在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中,1808~1814年西班牙抗法戰爭中,1812年俄國抗擊拿破崙入侵的戰爭中,這些國家人民所進行的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對戰勝侵略者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被侵略國家的人民所進行的游擊戰,對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偉大的戰略作用。戰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以長期的游擊戰抗擊侵略者,發展、壯大革命力量,贏得了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獨立。印度支那、阿富汗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創造了農村游擊戰與城市游擊戰相配合,襲擊戰與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打武裝直升機相配合的新經驗。 下面略舉幾例: 1、美國獨立戰爭獨立戰爭期間,「一分鍾人」(Minutemen,又作瞬息民兵)在北美享有盛譽,它指的是反抗英軍、追求自治的武裝村民,他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因為他們行動特別迅速,只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斗,在整個戰爭期間四處襲擾英軍,讓英國人吃盡了苦頭。 2、阿富汗面對蘇聯入侵時所採用的游擊戰,讓蘇聯軍方吃不消,間接造成蘇聯的瓦解。
編輯本段七條戰術原則
游擊戰
另外,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元帥也總結出七條游擊戰術原則,與毛澤東等人頗為相似: (1)集中作戰,分散游擊; (2)紅軍作戰盡量號召群眾參加; (3)敵情不明,不與作戰; (4)敵進我退,敵退我進; (5)對敵採取跑圈的形式; (6)對遠距離的敵人,先動員群眾擾亂敵人,再採取突擊的方式; (7)敵人如有堅固防禦工事,不與作戰。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難獨立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以機動力、主動出擊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壓力才可能致勝。
編輯本段中國特色游擊戰
戰斗方式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難獨立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以機動力、主動出擊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壓力才可能致勝。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游擊戰是人民戰爭的重要作戰形式之一,相當長的時期內曾作為一種主要作戰形式。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弱小的紅軍依託根據地,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發展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和人民政權,廣泛開展敵後游擊戰,形成了一個廣闊的敵後戰場,抗擊著64%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對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大的輔助作用。 游擊戰的主要戰法是襲擊,依據襲擊對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分為襲擊戰、伏擊戰、破擊戰、襲擾戰等。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實踐中,還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圍困戰等豐富多彩的游擊戰法。這些戰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
戰斗種類
襲擊戰,是乘敵不備,對其實施突然攻擊的戰法。通常選擇戰鬥力
不強,防備不嚴,便於襲擊的駐止之敵或運動之敵,以迅速而突然的動作,速戰速決,快打快撤。 伏擊戰,是襲擊運動之敵的戰法。分為待伏和誘伏,待敵或誘敵進入伏擊圈時襲擊之。伏擊戰要求秘密隱蔽,突然發起攻擊,速決殲敵,快打快撤。 破擊戰,是以破壞敵方重要軍事目標為主的一種戰法。也稱破襲戰。破擊戰的目標,通常是敵方的交通運輸線、後方補給系統、指揮通信系統和重要技術兵器基地等。目的是為了造成敵方交通癱瘓,指揮失靈,補給困難,力量削弱和精神緊張。進行破擊戰,必須有周密細致的組織計劃和充分的技術准備,以出敵不意的方法和行動實施之。 敵後游擊戰
襲擾戰,是游擊隊、民兵和群眾相配合,以各種詭詐的手段,殺傷、毀壞、恐嚇、擾亂、疲憊敵人的一種戰法。通常由游擊隊和民兵以單兵或小組進行襲擾活動,使用各種方式和手段殺傷敵有生力量,製造各種假象,虛張聲勢,迷惑敵人。 地雷戰,是以地雷為主要武器殺傷敵人的戰法。通常與地道戰、麻雀戰結合運用,以殺傷、消耗敵人,封鎖和限制敵方的行動。 地道戰,是依託地道工程打擊敵人的戰法,通常與火力戰、地雷戰、麻雀戰相結合,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麻雀戰,是小群分散兵力狙擊襲擾敵方的戰法。通常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時隱時現,出沒無常,靈活機動地殺傷、消耗、迷惑、疲憊敵人。 圍困戰,是對駐止孤立之敵的戰法。通常是包圍封鎖固守之敵,切斷其與外部的聯系,斷絕其物資供應,陷敵於彈盡糧絕的困境,並結合政治攻勢,逼迫其投降或為殲滅該敵創造條件。
編輯本段游擊戰前景
在未來戰爭中,游擊戰仍然是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新式武器裝備不斷出現,游擊戰將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對游擊武裝的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作戰能力和指揮藝術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游擊武裝要做到能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打武裝直升機,能防核、防化學、防生物武器,並把破襲敵方的交通運輸線、後方補給系統與通信偵察系統,癱瘓敵方的供給能力和指揮活動,作為重要任務。
編輯本段對游擊戰評價
正面
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而且由於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應用於反侵略一方,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保存自己、打擊敵人,最終奪取勝利,這是一種戰爭藝術。
反面
但是,如果將游擊戰的戰法用作於恐怖主義,則會大大的降低了游擊戰的積極性。這樣的話,「融於群眾」就成為了利用平民當作擋箭牌,這樣違反人道主義原則。這樣的「游擊戰」是一種持久戰,大大增強了戰爭的殘酷性。嚴格的說,伊拉克反美武裝的汽車炸彈、路邊炸彈等及一些恐怖組織的破壞行為不算作一種游擊戰。
麻雀戰,是中國民兵常用的以弱勝強的游擊戰法。由民兵組成戰斗小組,忽來忽去,忽聚忽散,主動靈活。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 抗日戰爭中,抗日根據地民兵,時而三三兩兩,時而成群結隊,出沒在山野密林,狹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紗帳里,像麻雀啄食那樣,東一槍、西一 槍,出敵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敵人,一陣猛打。 敵人反擊時,就立即撤離,隱蔽得無影無蹤。敵人撤退時,就呼嘯而來,槍聲四起,殺聲遍野。使敵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 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寧,狼狽不堪的境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地雷戰》是一部經典之作,影響甚大。1998年3月推出的游戲《地雷戰》也是一部精品游戲。
㈢ 關於抗日的電影
比較好的抗日電影
《捍衛者》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改編,講述的就是這一段發生在上海寶山的悲壯歷史。
《八佰》則更多描繪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但並未全然按照史實,而是進行了一定的加工。
《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選擇以中為主、以日為輔的雙重視角。影片劇情並沒有峰迴路轉,只是平直地表現了這一場人類災難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
《破襲戰》 影片以抗戰期間的百團大戰為背景,講述了太行軍民在正太鐵路上破壞襲擊日本侵略者交通運輸戰線、攔截毀滅軍用物資的驚險故事。是《地雷戰》《地道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黃橋決戰》 影片講述,抗戰期間為了把抗戰根據地連成一片,開展了諸多的軍事行動,全片以黃橋為決戰,以七千人的部隊粉碎了敵人十萬人的進攻,贏得了黃橋決戰。
《偵察兵》 影片講述了我軍偵查兵深入敵後偵查,與敵人進行交鋒,運用自己的聰明勇敢,果斷不怕犧牲的精神,完美的完成偵查任務並順利返回的緊張過程。
《突破烏江》 影片講述紅軍第一方面軍來到貴州境內烏江岸邊,准備突破烏江。但由於水深並且水流湍急,敵人的火力猛,未能成功,在百姓幫助下和戰士們的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下,使部隊順利上岸。艱難的完成了任務,成功為大部隊的到來掃清了障礙。
㈣ 好看的抗戰片有哪些
我覺得最好看的抗日電視劇就是《亮劍》了。這部電視劇是有人物原型的。
電影的話我推薦:
《集結號》很悲壯催人淚下。講的是連長穀子地在汶河岸執行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慘烈的戰爭中,全連除連長穀子地,47人全部陣亡;由於部隊改了編號,九連犧牲的烈士們也被認定為失蹤,穀子地開始了艱難的尋找,也為了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 。
《鬼子來了》是一個比較搞笑的抗日電影。醜化了侵略者。
《紅高粱》其實抗日的劇情不多,主要是講糙老爺們的愛情故事。
《狩獵者》是講一個孩子。好像是個神槍手吧,狙殺鬼子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我當時還小看得蠻過癮的。
新的《智取威虎山》么哈么哈,防冷塗的蠟。哈哈哈,挺不錯的。
差點忘了還有《廚戲痞》裡面3個影帝劉燁、張涵予、黃渤。劇情精彩,情節跌宕起伏,我看了幾遍。這電影還有電視劇版本的。也不錯好像還是他們三個演的。
㈤ 國內外經典抗日電影
一、大陸拍的
《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雞毛信》、《地道戰》、《地雷戰》、《野火春風斗古城》、《苦菜花》、《鐵道游擊隊》、《回民支隊》、《平原游擊隊》、《平原槍聲》、《西安事變》、《破襲戰》、《烈火金鋼》、《血戰台兒庄》、《血性山谷》、《七七事變》、《關東大俠》、《步入輝煌》、《劍吼長城東》、《燃燒的港灣》、《飛虎隊》(以上是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將在8月「抗戰史詩」影片展播月里展播的系列,都是老電影,大部分是黑白的)
繼續補充:
《二個小八路》
《抗戰狙擊手/狩獵者》《黃河絕戀》 《太行山上》等 都是近現代拍的,彩色的
二、香港拍的:香港早期較多 現在不多了1937這一年,香港電影界一共出現了25部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愛國電影",約占當年出產的85部電影中的三成,可見當時香港電影界對祖國被日軍侵略的關心和不滿是如何的強烈。這批港產抗日電影包括:《肉搏》《焦土抗戰》、《大義滅親》、《兒女英雄》、《時代先鋒》、《錦綉河山》、《鐵血鋤奸》、《女性之光》、《回祖國去》、《時代先鋒》、《錦綉河山》、《鐵血鋤奸》《最後關頭》,等等。1938年《游擊進行曲》
三、台灣拍的
台灣拍的不好說,因為有許多是反映國民黨軍炕日的,當然,也有的是淡化政黨 反映大背景的
《梅花》
《英烈千秋》
《八百壯士》
《覓橋英烈傳〉
〈旗正飄飄〉等
㈥ 求抗日戰爭類經典黑白電影(外加50分)
1,《地道戰》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2,《鬼子來了》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華億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的喜劇戰爭劇情片。影片由姜文執導,姜文、姜鴻波、香川照之等主演。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影片於2000年5月上映。
3,《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史文熾執導,高保成、李力、李長華、張懷志、霍德集主演的劇情片。於1958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是根據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真實事件寫作的。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五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黨政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和日軍作戰到彈盡糧絕後跳下山崖的悲壯故事。
4,《趙一曼》
《趙一曼》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沙蒙執導,石聯星主演,於1950年上映。該片講述了講述了東北抗聯女英雄趙一曼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斗爭,最後英勇獻身的故事。
5,《地雷戰》
《地雷戰》是由唐英奇、徐達、吳健海執導,白大均、張長瑞、吳健海等人主演的戰爭片。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各村民兵聯防運用地雷戰術,殲滅了進犯的日軍,取得反掃盪勝利的故事。
㈦ 誰知道所有國產戰爭片老電影的名字
1.上甘嶺 2.英雄兒女 3.鐵道衛士 4.三八線上 5.奇襲 6.飛虎 7.激戰無名川 8.打擊侵略者
9.碧海紅波 10.長空比翼 11.長空雄鷹 12.不該凋謝的玫瑰 13.鐵甲○○八一 14.高山下的花環
15.新兵馬強 16.自豪吧母親 17.蛇谷奇兵 18.閃電行動 19.陸軍見習官 20.南征北戰 21.地雷戰
22.紅色娘子軍 23.林海雪原 24.地道戰 25.狼牙山五壯士 26.鐵道游擊隊 27.兩個小八路
28.洪湖赤衛隊 29.平原游擊隊 30.冰山上的來客 31.董存瑞 32.飛虎隊 33.羊城暗哨
34.智取華山 35.野火春風斗古城 36.渡江偵察記 37.小兵張嘎 38.白毛女 39.閃閃的紅星
40.51號兵站 41.北斗 42.沖破黎明的黑暗 43.大刀記 44.大地重光 45.霓虹燈下的哨兵
46.撲不滅的火焰 47.沙漠追匪記 48.六號門 49.七七事變 50.八千里路雲和月 51.暴風中的雄鷹
52.碧海丹心 53.長虹號起義 54.翠崗紅旗 55.長恨天 56.黨的女兒 57.渡江探險 58.地下少先隊
59.烽火少年 60.沸騰的群山 61.鋼鐵戰士 62.黃橋決戰 63.海鷹 64.紅鷹展翅 65.巨瀾
66.雞毛信 67.昆侖鐵騎 68.地下航線 69.冰山雪蓮 70.紅色的種子 71.烈火真金 72.突破烏江
73.留下他打老蔣吧 74.衛國保家 75.湘西剿匪記 76.怒潮 77.八百壯士 78.沙家浜
79.紅色滿洲里 80.許世友出拳 81.革命到底 82.為了和平 83.白馬飛飛 84.紅日 85.苦菜花
86.英雄坦克手 87.紅珊瑚 88.甲午風雲 89.不夜城 90.內蒙人民的勝利 91.七天七夜
92.白衣戰士 93.梅花 94.大渡河 95.湖上的斗爭 96.較量 97.永不消逝的電波 98.地下尖兵
99.戰上海 100.歸心似箭
終於打完了 呵呵 湊個整數100!
㈧ 抗戰經典老電影戰爭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
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
㈨ 有哪些電影上反映中國革命史的
革命時代,是最壯烈、最動盪的時代,中國人民為了解放和自由,浴血奮戰,極為壯烈。
而這些壯烈和動盪,我們少有人經歷過,但從最經典的革命老電影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故事。
下面這20部最經典的革命老電影,你看過幾部,又還記得幾部呢?
01.《鐵道游擊隊》
電影《鐵道游擊隊》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制。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魯南鐵路沿線的鐵道游擊隊與日軍鬥智斗勇的故事。
02.《地道戰》
《地道戰》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至今為止,《地道戰》已創造出共18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新創造的斗爭方式——地道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03.《永不消逝的電波》
《永不消逝的電波》是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作品,是一部表現我黨地下斗爭生活的影片。著名演員孫道臨在片中扮演的李俠的形象深入人心。
04.《閃閃的紅星》
《閃閃的紅星》是根據李心田同名小說改編,1974年上映。該影片講述了在30年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05.《雞毛信》
電影《雞毛信》,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4年。
主要劇情為:抗日戰爭期間,河北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給八路軍送雞毛信,半道上遇見了日本鬼子和偽軍,海娃利用老綿羊的尾巴保住了雞毛信。
鬼子被海娃引進山裡,八路軍全殲了敵人;根據雞毛信里報告的情況,八路軍又襲擊了一個日本鬼子的據點,活捉了貓眼司令。
06.《冰山上的來客》
該片1963年上映,曾獲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小百花獎」的最佳導演獎。
影片從真假古蘭丹姆與戰士阿米爾的愛情懸念出發,描繪了邊疆地區軍民驚險的反特斗爭生活,驚險緊張、引人入勝。
07.《地雷戰》
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在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
08.《小兵張嘎》
1963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小兵張嘎》改編自當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這部作品自1961年發表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了。
小說和電影中的「張嘎」,因其「英氣」與「嘎氣」,已成為新中國幾代人童年記憶中的最燦爛的一部分。
09.《紅色娘子軍》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60年,著名導演謝晉執導。
影片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斗爭業績為素材,圍繞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用寫實的手法突出反映了舊社會婦女在反抗和斗爭中成長的典型事例。
10.《白毛女》
本片根據賀敬之、丁毅同名歌劇改編;原中央電影局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攝制;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田華、陳強等主演。
本片1951年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1956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
11.《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攝制的一部經典電影。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插曲《英雄贊歌》也流傳甚廣。
12.《羊城暗哨》
電影《羊城暗哨》由海燕電影製片廠於1957年出品。該劇根據紅色經典電影改編的電視劇,取材於當時的真實事件「廣州第一大案」,描寫新中國成立前後羊城驚險的反特故事。
13.《狼牙山五壯士》
中國大陸電影《狼牙山五壯士》拍攝於1958年。
由李長華、高保成、李力、張懷志、霍德集、石存玉主演,講述抗日戰爭期間,五位八路軍戰士在與日軍激戰之後,英勇不屈跳崖自盡的英勇故事。
14.《渡江偵察記》
本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4年拍攝。影片講述了渡江戰役前夕,解放軍某部李連長率偵察班探明敵人江防部署,與江南遊擊隊接上關系的故事。
15.《保密局的槍聲》
電影《保密局的槍聲》根據呂錚小說《戰斗在敵人心臟里》改編,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
該劇主要圍繞卧底東江保密局的共產黨地下黨員劉嘯塵為獲取國民黨滬城破壞計劃的絕密檔案——「暗香浮動」,與特務們展開各種較量的驚心動魄的故事。
16.《三毛流浪記》
電影《三毛流浪記》由陽翰笙根據漫畫家張樂平創作的漫畫《三毛流浪記》改編,由上海昆侖影業公司於1949年攝制,趙明、嚴恭執導。
影片採用諷刺喜劇的手法,通過三毛的種種遭遇,尖銳地嘲笑和諷刺了社會的黑暗,再現了廣大城市流浪兒童的不幸命運。
17.《平原游擊隊》
195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講述了敘述的是在1943年秋,冀中抗日根據地定縣的游擊隊為了粉碎日本侵略軍「掃盪 」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陰謀,與敵人機智巧妙地周旋,並最終克敵制勝的故事。
18.《林海雪原》
1960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是一部關於解放軍剿滅盤踞在東北的由國民黨殘部組成的土匪武裝的故事。
19.《破襲戰》
1986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
《破襲戰》影片以抗日戰爭期間的百團大戰為背景,講述了太行軍民在正太鐵路上破壞襲擊日本侵略者交通運輸戰線、攔截毀滅軍用物資的驚險故事。
王慶祥、穆寧兩位軍旅演員首次聯手創作銀幕英雄形象。太行山、打東洋,一段真實歷史承載難忘的同志情、戰友情。
20.《戰斗里成長》
《戰斗里成長》是1957年,嚴寄洲孫民導演,田丹、李健主演的電影。
《戰斗里成長》講述了石頭幼年時爺爺被地主逼死,父親趙鐵柱報仇後出逃,石頭避居他鄉,但多年後被仇人認出,只得投奔八路軍,營長恰好是他父親,但已改名,二人互不相識。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㈩ 抗戰電影有哪些
<南京南京> <拉貝日記> 老的抗戰電影 《嘩變》 《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雞毛信》、《地道戰》、《地雷戰》、《野火春風斗古城》、《苦菜花》、《鐵道游擊隊》、《回民支隊》、《平原游擊隊》、《平原槍聲》、《西安事變》、《破襲戰》、《烈火金鋼》、《血戰台兒庄》 《戰爭子午線》《鬼子來了》《鐵道游擊隊》 《紅色娘子軍》《 閃閃的紅星》《東京審判》 《逐日英雄》《海軍轟炸隊》《軍國搖籃曲》《後方的赤誠》《向支那怒吼》《東方和平之路》《紫日》《戰爭角落》《太行山上》《浴血太行》《夜襲》《狩獵者》《呂正操1942》《血戰陳庄》《血戰台兒庄》《遠東特遣隊》《東寧特遣隊》《血性山谷》《七七事變》《犬王》《絕境逢生》《彭雪楓縱橫江淮》《烈火金剛》《飛虎隊》《白山黑水》《大捷》《劍吼長城東》《鐵血昆侖關》《狩獵者》 《白山黑水》《大捷》《劍吼長城東》《鐵血昆侖關》《絕境逢生》《彭雪楓縱橫江淮》《烈火金剛》集結號,四保臨江,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英雄虎膽,八女投江,董存瑞,硝煙中的女神,永不消失的電波,步入輝煌,白山黑水,渡江偵察記,奇襲,夜襲,集結號,舉起手來,巧奔妙逃,三進山城,劉胡蘭,烈火中永生,井岡山,南昌起義,血戰台兒庄,飛刀,鐵道游擊隊,飛虎隊,冰山上的來客,紅色娘子軍,保密局的槍聲,長征,洪湖赤衛隊,鐵道衛士,敵後武工隊,絕境逢生,三毛從軍記,大進軍,大浪淘沙,小兵張嘎,紅孩子,雞毛信,特高課在行動,代號213,南京大屠殺,地道戰,偵察兵,山林喋血,圍剿,抗日沖鋒隊,野火春風斗古城,一江春水向東流,國際大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