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找祥林嫂的電影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
主要講述善良、勤勞、朴實的農婦祥林嫂,丈夫早亡,與婆婆相依為命。因受生活和重債逼迫及為小叔成親,在衛老二的慫恿策劃下,婆婆准備將祥林嫂賣給山裡賀老六為妻。祥林嫂得知,悲痛欲絕,連夜逃走。祥林嫂來到魯鎮,經人介紹,到地主魯四老爺家做幫工。
B. 范瑞娟的演藝經歷
1935年4月18日入龍鳳舞台科班學戲,由黃炳文師傅啟蒙,工小生。
1936年春隨班到杭州、紹興、寧波、沈家門、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節前,隨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匯泉樓演出時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薦救場成功,由此當上了頭肩。
1941年7月29日至30日,中國救濟婦孺總會籌募捐款委員會主辦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日夜共演4場。劇目有《御筆樓》、《采桂別桂》、《樓台會》、《楊貴妃》、《恆娘》、《林慧娘》、《販馬記》、《碧玉簪》、《紅玉公》、《貂蟬》、《拾玉鐲》、《女欽差》、《書房會》、《寶蓮燈》、《馬寡婦開店》等。范瑞娟參與演出。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與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5月11日,農歷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舉行——上海越劇聯誼會假皇後大戲院,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鳳冠》等
1944年9月28日,農歷甲申年八月十二日: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在九星大戲院登台,使用雪聲劇團之名,首演《雁南歸》。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與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劇」的改革。
1945年1月29日,農歷甲申年十二月十六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戲院首次合演《梁祝哀史》,並與編導一起對劇目作了重新整理。 演出《梁祝哀史·山伯臨終》時,她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在傳統「六字調」的基礎上,吸收京劇「反二簧」,首創了越劇「弦下調」,為越劇音樂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1945年12月24日,農歷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假座天蟾舞台舉行全滬越劇大會串。劇目有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鵑血》等。
1946年5月在《祥林嫂》劇中扮演牛少爺。
1947年7月29日,農歷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劇十姐妹」簽訂聯合義演合約——越劇界一批著名演員在上海四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會,為聯合義演簽訂合約。在上面簽名的有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次序按合約原件排列)。這十位演員人稱「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農歷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因在上海的越劇演員處處受著老闆的控制、盤剝和欺凌,她們渴望有自己的劇場,能自由地演戲。為了籌建創建越劇實驗劇場,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個年輕的越劇演員,發起舉行聯合大義演。演出劇目是《山河戀》,地點在黃金大戲院。這十位演員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蘭、筱丹桂、徐天紅、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
1947年袁雪芬因病暫離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聯袂,同組東山越藝社。
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銀幕時,她在該劇中一飾兩角,扮演牛少爺和祥林。
1948年秋,與袁雪芬合作演出於大上海戲院,演出了田漢編劇的《珊瑚引》等劇目。
1949年春,與傅全香重組東山越藝社。
1949年7月進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結業後,先後主演了《李闖王》、《梁祝哀史》、《萬戶更新》等戲。
1948年9月18日:袁雪芬與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復「雪聲劇團」,在大上海電影院演出由田漢編劇的《珊瑚引》。該劇借晉代石崇驕奢淫逸及其沒落的故事,影射鞭撻蔣、宋、孔、陳這四大家族的貪得無厭,並在演出廣告上寫著「豪門鬥富,針諷現狀」。該劇演出全部用民樂伴奏,引起滬上兄弟劇種的重視。
1948年9月18日:越劇電影《祥林嫂》首映,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劇影片《祥林嫂》在國際、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
1950年6月30日,農歷庚寅年五月十六日:上海影劇工會越劇分會成立,上海影劇工會越劇分會在中國大戲院舉行成立大會,選舉范瑞娟為主席、徐玉蘭為副主席。
1950年率團進京,演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祝福》。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周揚等中央領導和首都不少文藝界的著名人士觀看了演出,並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1951年8月1日,進華東戲曲研究院,加入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並任副團長,兼任上海越劇工會主席。參與組織越劇界抗美援朝捐獻「越劇號」飛機的義演工作。
1951年被選為全國青聯委員、全國政協特邀代表。
1952年,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與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獲演員一等獎。
1953年10月,農歷癸巳年: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開拍,越劇彩色藝術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主演。
1953年冬,與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廂記》,飾張珙,參加1954年華東區戲曲會演,獲演員一等獎。
1954年夏,在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八屆國際電影節期間,奉周總理電召赴日內瓦會見了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
1955年6月19日,農歷乙未年四月廿九日: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主要藝術人員 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頓等地演出《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觀看了《西廂記》的演出,並上台接見演職員。7月24日,為駐德蘇軍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鐲》、《樓台會》等劇目。
1955年7月30日,農歷乙未年六月十二日: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離開柏林,赴蘇聯訪問演出,主要藝術人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中國越劇團在蘇聯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目。8月15日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米高揚、別爾烏辛等,觀看了《梁祝》的演出,觀後在劇場休息室接見了劇團的同志,伏羅希洛夫還親手把一束束鮮花分送給被接見的劇團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畢《西廂記》後,蘇方將「驚艷」一場攝成電影。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10月19日,農歷丙申年九月十六日:上海越劇院一團上演重編後的《祥林嫂》,由袁雪芬、范瑞娟、吳小樓、金艷芳、張桂鳳等主演,在大眾劇場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魯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編
1957年4月,農歷丁酉年:獲1949-1955優秀影片獎——越劇藝術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優秀影片獎,袁雪芬、范瑞娟獲榮譽獎。
1958年6月15日,農歷戊戌年四月廿八日:上海越劇院一團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上海越劇院一團攜帶《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劇,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歷時80天。主要演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吳小樓、呂瑞英等。
1959年7月14日,農歷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越劇院演員赴川學習川劇。范瑞娟等演員,去四川學習川劇藝術,共學習了《李亞仙》等4出大戲,及《評雪辨蹤》等25出小戲、摺子戲和40餘套基本功,歷時46天。
1960年4月20日,農歷庚子年三月廿五日:上海越劇院一團調赴北京。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調赴北京。
1960年5月7日,農歷庚子年四月十二日:隨上海越劇院一團調京成立北京越劇團。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改建成北京越劇團。
1960年7月22日,農歷庚子年六月廿九日:出席第三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1961年1月18日,農歷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越劇團撤銷,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北京越劇團,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調回上海,仍屬上海越劇院原編制(一團)。排演了《忠王李秀成》、《綉襦記》等劇目。
1964年3月15日,農歷甲辰年二月初二日:上海越劇院演出《打金枝》(范瑞娟、張桂鳳等主演)在錦江小禮堂招待朝鮮貴賓。
1964年7月15日,農歷甲辰年六月初七日:上海越劇院一團上演《不準出生的人》——上海越劇院一團在瑞金劇場上演《不準出生的人》,由吳兆芬、平梅芳改編,章琴導演,范瑞娟、金采風、丁賽君、金艷芳主演。該劇連演5個多月。
文化大革命後,重排《孔雀東南飛》、《李娃傳》,並數次赴香港獻演。
1983年2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選集》。
1988年赴美國芝加哥貝爾實驗室講學。
1988年上海電視台拍攝了展示範派藝術的電視片《范瑞娟表演藝術》3集。
1989年隨出訪團去美國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李娃傳》。
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1989年1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表演藝術》。
1990年1月與呂瑞英、張桂鳳等參加中國民族藝術代表團,攜帶《打金枝》等節目赴聯邦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國演出。
1991年上海電視台為其傑作的片斷拍攝成3集電視片《范瑞娟表演藝術》。
1993年上海電視台攝制的電視片《沈園絕唱》中扮演陸游一角。
1997年上海電視台拍攝了展示範派藝術的電視片《餘音裊裊繞梁來》3集。
1999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越劇藝術影集》
2003年12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選集》。
2004年02月19日,八十高齡的越劇流派創始人范瑞娟攜其10位傳人在上海銀發大廈與喜愛她們的戲迷觀眾見面,為她所著的《范瑞娟唱腔選》一書舉行簽名售書活動。
2006年3月27日,農歷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時值中國越劇誕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特別選擇越劇的發源地嵊州和越劇的發祥地上海進行雙向傳送異地直播。這台晚會開創兩個「第一次」,即首次以雙向傳送異地直播的現代電視傳媒手段來運作戲曲節目;首次讓藝術家們以「走紅地毯」的方式拉開晚會的序幕。名家薈萃共襄盛舉此次晚會可謂名家薈萃,不但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周寶奎、畢春芳、張小巧、呂瑞英、金采風等悉數到場,越劇中堅力量錢惠麗、單仰萍、方亞芬、章瑞虹、王志萍、韓婷婷等也共同參與這台晚會的表演。同時全國其他越劇院團的領軍人物茅威濤、吳鳳花、陳飛、張小君等也以訪談、再現表演等多樣形式祝賀演出。名家新秀會聚兩地,共同演繹各個流派代表唱段,展現越劇發展百年華彩。
2008年5月23日,農歷戊子年四月十九日,13時30分:四川 汶川地震「上海越劇界聯合賑災義演」專場舉行。由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主辦,SMG綜藝部、SMG廣播文藝中心、上海蘭生越劇發展基金、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協辦,上海越劇院、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聯合承辦的「上海越劇界聯合賑災義演」專場在上海逸夫舞台舉行,義演專場的票房全部收入和現場募集捐款送達災區。
此次義演范瑞娟等獲悉消息後也上台與大家一起表達老一輩藝術家們抗震救災的情懷。在整台演出的最後,這些老藝術家和所有演員一起,共同進行配樂朗誦《坐標》。
C. 袁雪芬的著名作品
《雙烈記·誇夫》,1959年演出。袁雪芬扮演梁紅玉。針對人物是一位巾幗英雄的特點,為了生動表現她豪邁的氣度和沉穩而深情的性格,袁雪芬對傳統的【六字調】進行了改造,大膽吸收、借鑒了北方劇種如徽劇、豫劇、楊劇的音樂語匯,如「當年京口」吸收了楊劇音調,「二十年來沙場血」吸收了徽劇「高撥子」,「才立下汗馬戰功」、「憂心忡忡」吸收了豫劇因素。袁雪芬把它們有機地融化到唱腔之中,創造了新型的【六字調】,使原來音調低沉、情緒單一的傳統曲調變得起伏跌宕,在深沉抒情的風格中增添了高亢激昂、明亮挺拔的因素。唱腔中較多採用了四、六度跳進甚至八度大跳旋律進行,激越回盪,形成柔中帶剛、剛柔相濟而又非常個性化的唱腔格調。 1948年,黑白越劇電影《祥林嫂》,啟明影業公司出品,主要演員還有范瑞娟、徐天紅、張桂鳳、吳小樓、張雲霞等。
1950年,彩色越劇電影《越劇菁華》之雙看相,文化影片公司出品,與徐玉蘭、吳小樓、筱水招合作。
1950年,16毫米彩色電影《相思樹》,文化影片公司出品,與金艷芳、張茵、胡少鵬、高劍琳等。
1953年,彩色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上海電影製片廠,與范瑞娟、張桂鳳、呂瑞英等。
1978年,彩色寬銀幕電影《祥林嫂》,上海電影製片廠、香港鳳凰影業公司聯合出品,與金采風、史濟華、周寶奎等。
1979年,電視片《祥林嫂》,上海電視台錄制,與史濟華、金艷芳、張桂鳳、周寶奎等。
D. 建國後我國拍攝的越劇電影都有哪些
1948年《祥林嫂》
啟明公司
原著:魯迅 改編、導演:南薇 攝影:董克毅、董紹泳
演員: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紅 張桂鳳 吳小樓 項彩蓮 張雲霞
1949年《越劇精華》
文華公司
導演:桑弧 攝影:黃紹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樓台會》;
徐玉蘭、王文娟的《販馬記》中的《寫狀》;
袁雪芬,徐玉蘭、筱小招、吳小樓的 《雙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賣婆記》。
1949年《相思樹》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程述堯
編劇:鍾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鳳娟 金艷芳 陳金蓮 高劍琳
1950年《石榴紅》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韓義
編劇:沈默
徐天紅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劍琳
195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徐進、桑弧 導演:桑弧、黃沙 攝影:黃紹芬
布景設計:胡倬雲、張曦白
根據華東戲曲研究院舞台劇本改編
袁雪芬 范瑞娟 張桂鳳
1958年《情探》
江南電影製片廠
編劇:田漢、安娥 導演:黃祖模 攝影:李生偉 美工:盧景光
演出:上海越劇院
傅全香、陸錦花
1959年 《西廂記》
香港文華電影公司
金寶花、張茵、高佩
1959年 《追魚》
天馬電影製片廠
改編:集體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 美工:葛師承 副導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劇院
徐玉蘭、王文娟、鄭忠梅、周寶奎
1960年《斗詩亭》
天馬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任志新 美工:葛師承
演出:浙江越劇二團
根據浙江省越劇二團演出本改編
1961年《雲中落綉鞋》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61年《王老虎搶親》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導演:金庸
編劇:金庸
夏 夢 李 嬙 配 音 畢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紅樓夢》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金聲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徐進 藝術指導:朱石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美工:胡倬雲、張曦白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徐玉蘭 王文娟 金采風 呂瑞英 周寶奎 徐天紅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導演:吳永剛 攝影:羅從周、彭恩禮 美工:張曦白 副導演:趙煥章 舞台導演:黃沙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根據上海越劇院演出本改編
金采風 陳少春 周寶奎 姚水娟 錢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劉金定》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傳書》
長春電影製片廠
改編:南京市越劇團創作組集體,計大為、葉至誠執筆
導演:蔡振亞 攝影:吳國疆 美工:崔永泉、陳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劇團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闖宮》
珠江電影製片廠、香港鴻圖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裘鳳 導演:斯蒙 攝影:李生偉 美術:葛興萼 副導演:黃丹彤
演出:武漢市越劇團
金雅樓、筱靈鳳
1963年《金枝玉葉》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胡小峰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緣》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拍攝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籃花生》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半籃花生》創作組 導演:朱文順 攝影:常彥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劇團
1978年《祥林嫂》
上海電影製片廠、香港鳳凰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吳琛、庄志、袁雪芬、張桂鳳 導演:岑范、羅君雄
攝影:蔣錫偉 美工:胡倬雲、謝棨前
袁雪芬、金采鳳
1982年《花燭淚》
浙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謝枋、天方 導演:殷子、陳蟬
攝影顧問:石鳳歧 攝影:龔國良蓖、周榮震 美工:駱德灝
演出:浙江越劇一團
1983年《莫愁女》
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張弦 導演:周予、吳秋芳 攝影:馮秉鏞、單興良 美術顧問:張曦白 美術:胡榮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壽》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顧錫東 導演:陸建華、於中效
總攝影:王啟民 攝影:李俊岩 美術:徐振鵾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劇演出團
董柯娣、徐愛武
1985年《綉花女傳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改編:包朝贊 導演:石嵐
攝影:瞿金樓 美工:葉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廬越劇團
根據江南民間故事改編
1986年《桐花淚》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包朝贊 導演:沙潔 攝影:張珥 美術:秦柏松 副導演:史鳳和
演出:杭州市越劇二團
1999《紅絲錯》
浙江省電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聯合攝制
編劇:顧頌恩 導演:徐偉傑 攝影:瞿家振、李榮聖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濤、何賽飛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團、北京今古影視策劃有限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王雲根、錢勇 導演:森島 攝影:王健
2007年越劇電影
經典版《紅樓夢》
主演:鄭國鳳 王志萍
交響版《紅樓夢》
主演:趙志剛 方亞芬
總導演:韋翔東
正要拍攝的電影
《西廂記》《梁祝》
主演:茅威濤 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