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推薦幾部無可復制的經典電影,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第一部
1982年《奇門遁甲》
導演:袁和平
主演:袁日初/梁家仁/袁祥仁/袁振洋/高雄
影片講述了少年樹根在奇門、遁甲師兄妹的教導下,習得一身玄門功夫。最終在豐都天師大會上,戰勝蝙蝠法師,奪得五雷天師令的故事。天馬行空的劇情、創意的道具設計、奇幻詭異的玄術、幽默 搞笑 的表演,充分汲取了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並加以創新,成為香港電影 歷史 上無可復制的經典之一。
第二部
1983年《天師撞邪》
導演:袁和平,主演:袁祥仁/袁信義/袁日初/高雄
原班人馬延續了第一部的風格,但在對各種道具上的想像力又更進了一步,如醉倒人在牆上的酒壇畫像上捅一個洞喝酒,紙人射日,骨牌陣法,九子連環扣,一人樂隊等等,各種機關道具應接不暇,腦洞大開。
第三部
1984年《鬼馬天師》
導演:袁和平,主演: 袁日初 / 袁信義 / 袁祥仁 / 朱海玲 / 任世官
故事講述的是「科學門」被逐之人星宿老魔,懷恨在心,秘密練成邪功後重出江湖,追殺科學門眾人,奪取掌門令牌的故事。其中科學們密室里有個「吃蕉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身體是個圓球,卻行動如風,堅硬無比,專門對付男人,後被老魔控制的道姑女扮男裝給破了。
第四部
1986年《陰陽奇兵》
導演:陳志華,主演:袁日初 / 李文泰 / 白黃基
該片講述了天無門主為稱霸天下,作法取童子尿與胎盤修煉「子陰毒功」,殘害武林同道,陰陽堂弟子高生、銀久、李劍娥等俠士聯手將其剿滅的故事。這部片子里袁日初的「陰陽分元大法」不得不說下,實在太邪性了,身體可以和手腳分離,遠程攻擊對手,一心多用,創意十足。
第五步部
1985年《龍發威》
導演: 趙中興,主演 梁家仁 / 高飛
故事講述叛徒童虎為取得師門密藏之寶劍,上門搶奪,卻發現需要七星甲方可開啟機關,於是殺死了男主奶奶。男主在師伯的幫助下,勤加練武,最終和師伯合力將叛徒殺死,為奶奶報仇的故事。梁家仁飾演的苟不理精於各種發明,攝影術、散彈槍,取活魚的魚骨梳頭,正因為此人的出現,才讓無數發明擁有了其嚴密的科學原理。
② 你們知道周星馳電影中最常用的道具是什麼嗎
周星馳的電影,部部都是經典,相信星爺的粉絲們每部都會看過數遍,甚至台詞都能給背下來,但是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嗎?就是星爺的電影裡面,有個道具經常會出現,它是周星馳的「御用」道具,那就是公雞碗。
下面我們看看在周星馳的哪幾部電影中出現了公雞碗這個道具呢?
1、1990年的《賭俠》,星仔和三叔吳孟達吃面的鏡頭,出現了公雞碗。
③ 請大家提供幾個經典的電影看看,要經典的哦^_^
什麼是權力?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兩條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
――《阿甘正傳》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憐的75,但阿甘腦袋裡的世界卻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著便竭盡全力。他周遊著歷史,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見證著一切,自己也變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經成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體現。他就如一片羽毛,飛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沒有什麼遺憾,因為他很少回頭來估計自己的損失,對於他的人生,也許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生命在於運動""永不停止嘗試!"
從前有個人對我說,別要任何附屬品,在你的生命中,不應該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內拋棄的東西。
——《盜火線》
警察與賊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而他就是一個警察,他就是一個賊。他說:我不能任由你們縱橫霸道我終將為你們送葬。他說:我一定等到最後。兩個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溫暖的。
他們註定要在這個傷心的城市裡展開追逐的游戲,天生註定他們就背負了不同的使命,這讓他們只能各走各的,然後決一死戰。
電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變成誘餌,當基斯看見閣樓妻子,他的愛人卻含著淚擺了擺手讓他趕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種放不下的神情讓人過目難忘。
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人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個關於囚徒的故事。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終生監禁,在壁壘森嚴中,對自由的渴望時時刻刻磨礪著他的意志。「希望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安迪很認真地對幾個好友說出這樣的話,換來瑞的沉默,過了片刻,瑞才緩慢地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後,瑞沒有再抬頭看安迪一眼,他離開了飯桌,安迪則靜靜地目送他離開。鏡頭上搖,看見鐵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終沒有放棄用自我救贖去尋雜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似乎始終在自由信念的引導下,在這不可逾越的高牆內,用自己的意志進行著艱苦的抗爭,於是,他用了19 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常人幾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糞坑中匍匐前進,魔鬼的黑暗與上帝的光芒如同壓在一層薄紙的兩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嚮往的海水與天空已經近在咫尺,他終於用自己對黑暗制度的背叛與追求自由的理想締造了一個現代的神話。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詩式電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榮譽與恐懼的英國文學名著,從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銀幕。故事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名後,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者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後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為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經歷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他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職業軍人的命運與個人的榮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它讓人們驚訝地發現,剝離英雄尊貴的外衣,裸露與陽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顆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則第一條——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惡似乎一直是西方價值體系與文化觀念的主流。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被那個高深莫測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彷彿一道蛛網暗示著觀眾:它是承載宿命的罪與罰。在自私、貪婪、充滿慾望的大都市裡,上帝曾發動過洪水來洗滌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罪犯卻似乎只想用鮮血來召喚那宿命的審判。
據說,「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千萬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教父》
冷靜的法則與狂熱的慾望似乎永遠都是孿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說,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規則」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地藉此形式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教父卻似乎是可以自由遊走其間的駭客,只需要用很簡單的一段代碼,就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病毒。規則在他們的手中只是用來束縛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終目的。他們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來決定取捨,以彌補法律在自由社會下的不足。
維托.科利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以宗教為掩護的家族,當然,這個家族裡,維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從來都是不動聲色地來貫徹他的主義。
道德似乎在這里變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決定一切的發家之路……
——《天堂電影院》
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畫面都可以帶你在記憶里翻山越嶺。
一位母親正因遠方的兒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離家的兒子現已是羅馬著名的導演。兒子回來了,他是來參加老放映員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禮的。
在他的童年時代,村民們都喜歡到鎮上的「天堂電影院」里看電影。慢慢的,還是小男孩的也與老放映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再後來,小男孩在一場膠片引起的火災中救了老放映員,老放映員的眼睛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小男孩當上了放映員。後來男孩長大了,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結果女孩與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員的勸告,遠走他鄉。
三十年後,成名的Salvatore回來參加老放映員的葬禮。老放映員給他留了一份禮物,那是當初被鎮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每一場吻戲,每一場吻戲如走馬燈般在寬大的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終身職業,選擇家庭,選擇 xxxx大電視,選擇洗衣機,選擇汽車,選擇CD機,選擇健康,選擇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買第一所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裝,星期天傻乎乎收看無聊電視,邊看邊吃零食,選擇苟延殘喘,選擇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這樣的傢伙面前丟臉……
——《猜火車》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如果說何勇的高亢是一種醒著的痛,那麼馬克的憤怒更像是一種被麻醉後的蘇醒。
這是一場醞釀於青春期的暴動,一種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願意回家,只願在冷冷的街燈下孤獨游盪的叛逆。
這電影彷彿有一種呼喊,要麼砸碎這萬惡的社會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要麼完全的融入其中,當一個隨波逐流的傻蛋。
他們尋找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鈔票去咒罵周遭的一切,你也說不清他們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土豆」說:「時裝在變,音樂在變,迷幻葯在變,一切都在變。」
馬克終於「醒悟」,在出賣朋友後,大笑著撲入那個他曾經鄙視的世界。這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也許是一次結束,但影片早就已經告訴我們:當馬克鑽進那個骯臟的抽水馬桶,一個新的世界就已經誕生了。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愛瑪》
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是英國與美國1996年聯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愛瑪·伍德豪斯這一漂亮、聰明、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為主角並充作穿線人物,通過諸多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向觀眾闡述了兩個觀點:
其一,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基礎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但什麼是愛情呢?在一部瑞典電影中,有兩個男人互相談論女人,A對B說:別傻了,她們根本不需要愛,她們需要的只是重視,獨一無二的重視。大仲馬曾說,其實世界本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區別,有的只是一種狀態和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死去的人不會欺騙我們。
自由就是這么來的可奴隸也是這么來的。
——《勇敢的心》
事實證明,人民的自由並不是靠法學家們精心編纂的字眼或者君主們大發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對於無產者來說,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
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意義就在於,雖然註定失敗,但畢竟觸痛了那根神經。
蒼蠅不會恐懼,蒼蠅也不會感到羞恥......蒼蠅也不喜歡政治......"。
――《蒼蠅》
這部帶有科幻味道的電影曾該片被評為有史來最惡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將有機物分解後異地合成的實驗。就在這位科學家拿自己進行試驗時,一隻蒼蠅混進了容器,合成的結果是科學家有了一個蒼蠅頭,而蒼蠅有了一個人頭。這種驚世駭俗的想像力加上一定的科學理論當做證明,顯然引起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恐慌。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組一個自我,似乎更像是對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作出的深刻探討,哪怕它的形式有點讓人無法接受。而對生活的思考,對政治的深刻理解,則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據說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大奴隸主蘇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在他的《希臘名人比較列傳》中說,年輕時的蘇拉天真活潑,臉上掛著笑容,極富同情心,常常會因為同情而潸然淚下。然而到了後來,他卻變得殘酷無情。盡管他以權力和榮譽會敗壞人性為由譴責過分地佔有權力和榮譽,但是他並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榮譽感,而是拚命地去追求。他不僅使自己在追求權力榮譽時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也使他的競爭者們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爾說,政治使人變得罪惡。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殺手將在明天死去,愛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墮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世界沒有你真正要的堅持。
生活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的算術題:有一個水池N立方米,進水管每小時進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請問什麼時候水池是滿的呢?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計算生活。成年以後的你就會明白,進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體驗,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這個水池永遠不會注滿,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裡面是空虛、掙扎與茫然。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可能不,愛一個人需要付出嗎?是的!而且是無怨無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磯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終日奔走於生死之間,目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這天,他來到一家醫院,可惜他來晚了一步,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的病人已死在了手術台上。主刀大夫瑪吉?瑞絲認為這是她的責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決定留下來幫助瑪吉戰勝精神上的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美麗的瑪吉。為了能真實地接觸到瑪吉,他冒險使自己顯了形。
天使的愛也許更帶著幾分人世間所未有的純凈,而塞思卻發現自己無法真正進入凡人的世界。面對著無法割捨的對瑪吉的愛,為了能與瑪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他毅然決定放棄天使身份,墮落於人間,從此做一個凡人。這對於他來說也許要付出相當大代價的願望,但是在願望與付出之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對於天使的愛情,在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每個女孩都曾是無淚的天使,當遇到自己喜歡的男孩時,便會流淚――於是變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負女孩,因為女孩為你放棄了整個天堂!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真實還是想像
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在這里玩了一個大大的花招。本來這不成一個疑問,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傳說」之意(義大利原文是什麼呢?)。但是影片一開始導演卻讓邁克率先登場,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讓大家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所有的聽眾都像我們,既對他的話抱有懷疑,又對他的故事充滿興趣。所以那個樂器店老闆最後才會站起來,伸伸腰懶懶地說:"好了,你的故事編得真好,可是我們的店要打烊了。」
沒有人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也許除了邁克和導演。但是導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嗎?其實他的這種拙劣的"伎倆」正表明了他是最懷疑的一個。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試圖對別人進行說服的。那麼他在這里實際上利用了人們的不相信作為了講故事的一個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說這種策略並不見得有多高明,因為這是已經被用濫了的一個手段。而到最後,導演還讓邁克試圖去挽救1900顯得更加的拙劣,導演弄得太"現實」了,以致於故事失去了傳說的那種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邁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暈頭轉向,我不由暗自發笑。他們似乎最後都被邁克說服了,相信了有這么一個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驚的是,最後的邁克依然那麼年輕,而在此之前他的名聲早已遠播,為什麼似乎除了邁克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而需要邁克那麼費神地去一個個說服?
無主題變奏
這部影片很難讓人找到一個合適的主題去分析。從一開始1900就存在於船上,並令人神奇地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彈鋼琴這樣一個高難度的音樂本領。他一開始沒有下過船,我們無法分析原因,我們只看到了導演給我們的呈現。這時他還沒有看過陸地,所以他不可能產生最後的那個念頭,要不就無法理解他曾經產生過到陸地上轉轉的念頭,並幾乎把它付諸於實踐。這時我們只能把他沒有下過船這個事實解釋為他沒有想過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話,岸上有吃人的大鯊魚。但是很顯然,後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時候有可能產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後恐怕是無法再產生那樣的影響的——否則我們只能把他解釋為白痴。所以這時他的不下船隻能說是一種偶然,而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也就沒有意義上的價值。他後來聽到了那個農民詩人(他能聽到海的歌唱,並說出那一席話,不是詩人是什麼?)的話,開始對岸產生了一種嚮往,這更與整個影片的精神主張相悖逆,此處岸反倒顯得更有神秘感,而意義重要。再到後來,他遇上了那個女子,愛情產生了,他上岸的沖動更加強烈,終於他要下船了,這讓我們的心懸了懸,我們興奮而緊張,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那經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瀟灑地把禮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後重新回到了船上。我們說,直到這個時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學意義,並凸現了價值。然而此時他的人生已經臨近結束,影片也即將結束。那麼從整個影片來看,我們怎麼分析它始終貫穿統一的主題呢?
真誠還是虛偽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與爵士樂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戲劇化了,也就顯得太做作了。先不說爵士樂手,1900那似乎真誠投入的感動也讓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認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為自己的對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欽佩的。一對一的比拼進行得很激烈,導演運用了各種能夠想得起來的手法對整個氣氛進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說這些手法都沒有新意,比如說通過觀眾的表情來側面表現),等1900被迫彈起《聖誕之歌》時我的心很激動,我以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現了,等到1900重復爵士樂手的演奏時我依然對導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後1900彈起那首令觀眾激動萬分,也讓銀幕下的影迷激動萬分的樂曲時,我卻感到了失望。導演還是無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為彈得快就是好音樂嗎?那麼大家都比快好了!這讓我想起金庸的武俠世界,在那裡,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於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鈍,如未開刃的黑鐵,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劍,甚至樹枝、木條等等作為兵器。而他們的武功往往也是溫和的,如太極拳,但是因為他們是高手,所以他們釋放出來的力量又是最強大的。我本來以為1900也會是這樣的高手,他彈最簡單的《聖誕之歌》,彈爵士樂手彈過的樂曲,外行人是吃驚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樂鼻祖者他應該是能聽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樣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裡卻像獲得了新生命,正是這讓他黯然認輸。我想這總比讓1900拿跟香煙燃鋼絲要有意思的多吧。
還有1900一開始是退縮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樂手為什麼要同他比賽,他"真誠」地為爵士樂手鼓掌,並感動得淚水長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樂手的一再相逼,終於暴露了真面目,有點惡狠狠地對爵士樂手說:"混蛋,這是你自找的!」這句話讓我吃了一驚,一瞬間他開始的真誠在我的大腦里都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剛開始的真誠此刻彷彿帶了點陰暗的色彩。我不喜歡他這樣,我倒寧願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爭斗,他就是他,一個純粹的與世無爭的只愛音樂的天才!
愛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時候,1900還沒有表現出一絲對女人的興趣,這讓我有點暗自著急。我認為一個沒有下過船的人,愛情對他來說可能更富於傳奇。以他當時的名氣,他的身邊應該環繞著數不盡的美麗的女人,她們應該為他著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愛情的甜美。但是不,導演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讓一個肥胖的小號手追隨在他的身邊。然而到了後半部,導演似乎終於覺得有必要關注關注這位傳奇年輕人的私生活了,於是給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這個女主人公正是曾給他過影響的那個農民詩人的女兒。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親。因為她的出現促成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張唱片中的那首樂曲,從這一點上來說,她,或者愛情,給了他靈感;第二,因為她沒有能接受他的禮物(奇怪的是她說的話他都聽到了,而且那時她離他更遠,且她的聲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釋是他處於下風口。但是從常識上判斷,他處於上風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點。),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張唱片毀掉了(邁克把它修整好,塞進了鋼琴里,但是也許他應該把它收藏起來留個紀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毀掉嗎?);第三,因為她(當然也因為她的父親),1900准備上岸去生活,去聽聽大海的聲音。並間接促成了他那個偉大的念頭。從這里來講,那個女孩子的出現是恰當的,但是他們的愛情總讓我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彷彿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或者如上面所說推動故事情節的一些發展。因此在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個道具的作用,愛情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要去死?
1900 最後的死讓人心裡很難接受。如果要怪的話,我認為應該怪導演。因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嗎?1900懼怕上岸,只是因為他感到陸地太遠了,城市遠得看不到盡頭。這讓他心裡發慌。他怕自己陷入到這種無窮無盡中去,從而無法再純粹地沉浸於音樂之中。因而套用一個朋友的話來說,"他要的是純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適——的世界就是一條那樣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過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鍵上,而琴鍵也是有限的。從始至終,他表達的都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歡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習慣而且不得已。並且他表達的"船」並沒有強調必須是"此船」,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換一條船他同樣可以快樂地生活下去。那麼我們為何不給他換條新船,而必須讓他跟這條舊船一起死去呢?
這樣的質問也許會讓導演、也讓所有的觀眾尷尬,這將使故事的結局急轉直下,並失去那一層人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許我這樣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藝術化了!
一個浪漫化的結尾想像
盡管我說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並不表示我就那麼反對浪漫化。事實上,不管是對《海上鋼琴師》,還是對《樹上的男爵》,對他們的結尾我都抱有遺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絕對不會那樣去處理,在我的想像中,1900應該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說邁克不應當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突然聽說在某個船上有一個天才的鋼琴家,他的演技無可挑剔,他的樂聲美妙動人,而且——據說他從不下船。從別人的描述里,邁克意識到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這時一絲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邁克的臉上綻放,於是音樂響起,是1900狂風暴雨似的鋼琴聲,在琴聲中鏡頭轉向大海,海上有美麗的船隻,船隻背後是美麗的晚霞,船隻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剪影。琴聲像是從每隻船上飄出來的,那麼多,那麼急驟,彷彿有多個1900在一起彈奏似的。於是字幕升起……
同樣,男爵沒有必要拉上那個熱氣球,他應該在某一天,突然沿著樹向遠方爬去,越爬越遠,漸漸地在眾人驚訝的視線里變成了一個小點,最後連這個小點也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終生沒有下過樹的男爵……
④ 電影坦克道具
有些電影的道具是真實的,有些是仿造的。這要看出現在影片中的是否容易從現實中取得。比如坦克,年代久遠的坦克,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只能偽造,偽造有很多手法,甚至可以用紙糊,你一樣看不出來。現代的坦克,一般可以向軍隊租借,當然種種手續就不得而知了。
泰坦尼克號知道吧,只是用木板搭建了一半而已,其他都是電腦模擬的。
⑤ 黑魔女庫伊拉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你覺得這部電影的服裝道具怎麼樣
影片《黑魔女庫伊拉》榮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項,這部電影是根據道迪史密斯的小說改編的,故事講述的是女孩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但是媽媽一次帶她來到了一座宏大的城堡,她意外看見了城堡的女主人將媽媽推下了城堡,媽媽去世了,她於是流浪街頭,和兩個小朋友組成了偷盜三人組,但因為他優秀的變裝能力,又機緣巧合的入職城堡女主的公司從事設計師的工作,最後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報復了這個女主人,並將她打到,後來的反轉,女主人才是她真正的母親,庫伊拉繼承了財產。
3.兩人每次的發布會上,庫伊拉的造型,簡直不要太讓人驚艷,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垃圾裙,這款垃圾群上身貼合設計,下擺無限拖尾,還有就是庫伊拉專門給女老闆縫制的那款能變成飛蛾的裙子,每一件作品都堪稱經典。
⑥ 有哪些經典必看的電影值得推薦
最最經典的《霸王別姬》看了永遠不會忘。
程蝶衣是一個戲痴,戲迷,戲瘋子,因為沉溺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變成了真虞姬,而他的師哥段小樓,只不過是他以為的霸王,人物的悲劇性緣起一出霸王別姬,也緣滅於一出霸王別姬,真虞姬和假霸王,早已註定是一場蒼涼的結局。大家有什麼好電影推薦呢?
⑦ 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中最經典的道具或場景是什麼什麼樣的畫面可以讓人第一眼看到就知道是哈利波特
1.當然最明顯的是哈利波特的名字了,那個logo,HARRY POTTER,那個P還是閃電形狀的!
2.那個山上的城堡,總是在月色朦朧之下,在一片發黑的湖泊之中,配上那悠悠的音樂,一看就知道是霍格沃茲魔法學校,進入大廳,還有那懸空的N多蠟燭,和有著變化星辰的房頂。
3.飛天掃帚,主人公和魔法世界的童鞋們,利用掃帚遨遊在天空之中,時不時出現那勇敢游戲,魁地奇,還有那兩邊各高立著的三個大圈的球門,加上那靈巧捉摸不定的金色飛賊。
4.魔杖,這個當然是哈利波特故事中不能缺少的東西了,配上甩動魔杖的動作和奇思妙想的咒語,尤其是許多情節和線索以及伏筆都有由魔杖來展現的。
5.成群結隊的貓頭鷹,尤其是哈利那隻漂亮的白色雪梟,腳下帶著包裹還有信件或者報紙,說不定還有紅色吼叫信。
6.位於倫敦的火車站,還有9又4分之3的月台,哈利的霍格沃茲之旅開始和結束都是在這里!
還有許多的了,山腳下那顆山毛櫸樹、打人柳,變化季節的時候會扭動樹枝,換上新裝;斗篷加尖角帽,印上四個學院的標識,獅子,蛇、鷹、獾;……;分院帽、羅恩家奇妙的鍾、校長辦公室的兩只看門獸和旋轉的樓梯、長的像火雞似地鳳凰!太多了!!
⑧ 《紐約時報》評選出21世紀的25部最佳電影
2017年時, 《紐約時報》曾評選出了21世紀(截止當時)25部最佳電影 。
那次評選是集合了製片人、演員,還有臉書的影迷得出的最終結果。
眾所周知,《紐約時報》是報紙中的報紙,在紙媒時代,它是讀者心目中的神,是傳媒人眼中的北斗星。
長期以來, 《紐約時報》的影評是北美電影市場的風向標之一 。
我看過一些時報風格的影評,老實說,並不是大眾可以輕易接受的。
時報的影評有兩大特點:
一、 以電影為引子,拿電影說事。
以《華爾街之狼》的一篇影評為例,影評人恨不得把整個華爾街的資本運作規則,金融掮客厚黑投機的故事都展示給讀者,這部分的權重遠大於影片本身的內容。
二、 絕不劇透 。
這樣的文章和《紐約時報》的讀者群有關,時報的讀者多 中產階級、政府公務員、高級知識 分子。
這些人,是 社會 的精英,他們喜歡 深度報道 ,知識格局越大越能和他們產生碰撞,從而獲得更深的閱讀快感。
所以這次的25佳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我們來看看這次評選的前三名:
No.3 是常年排在經典勵志電影前10位的 《百萬美元寶貝》 。
No.2 的是日本電影大師 宮崎駿 的 《千與千尋》 。
這兩部電影大家都很熟了,由於他們通俗,故事性強,觀眾基礎很厚。
排名第一 的電影則是美國導演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拍攝於2007年的影片——
血色將至
導演: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編劇: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 厄普頓·辛克萊
主演: 丹尼爾·戴-劉易斯 / 保羅·達諾 / 凱文·J·奧康納 / 巴里·德爾·舍曼 / 狄龍·弗雷澤爾
上映日期: 2007-12-26(美國)
《血色將至》 有21世紀的 《公民凱恩》之稱( 《公民凱恩》在太多的20世紀電影榜單中評為影史第一 ) 。
美國著名電影媒體 《indieWIRE》 (北美著名電影媒體)曾把它列入「2007年度十大佳片」之首。
豆瓣評分 8.1 。
曾獲得 第80屆奧斯卡 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攝影 雙料大獎。
很多人認為當年它沒有獲得奧斯卡的最佳電影完全是因為它的題材:
反美國精神!反宗教!!!
它義無反顧地挑戰美國主流價值的底線,將美國夢砸個稀碎,這樣的破壞力使它錯過了奧斯卡。
這樣一個怪胎憑什麼能成為 21世紀最佳 ,請聽我細細道來。
故事的 男主 丹尼爾•普萊恩惟尤(簡稱丹)是一個滿臉鬍渣、渾身泥土的粗獷男人。
他在德州荒漠的井下尋 找銀礦 。
運氣很好,在荒無一人的大漠油井中他 摔斷了腿 。
目睹同伴被 砸死 在井下。
養子在事故中變成 聾啞兒 。
擎天火海中,他第一個沖到前面。
你以為他的臉上一定是 大寫的憂傷 。
錯!!!
看這畫面,他的眼神簡直是一首 贊美詩 。
就像米開朗基羅在欣賞 繆斯 !
所以。
他看到的噴發中的黑色物質是20世紀最昂貴的液體: 石油 !
發財嘍!!!
這是噴發中的黑色金子!
男主第一次開口說話出現在 14分33秒 ,之前他的所有「台詞」都是在礦井下的掙扎 喘息 。
有了錢,他才有了開口說話的權利 。
這時,他已初具 油礦主 的派頭。
(導演用大特寫來突顯演員的表情,並暗示他此時的身份和地位)
他向人介紹:
每天,那口油井的出油量是2000桶,每周可以帶來5000美金的收入。
隨後,他介紹了站在身後的 兒子兼合夥人H.W (也就是那個被砸死同伴的兒子),這是一個非常討人喜歡的小面孔。
他的油礦看來有非常 人性化的「運營模式」 ,他說每一位員工都由他直接管理,他認識每一位員工。
演講效果很好,當天晚上就有個年輕小伙跑來向他賣情報。
在小夥子的故鄉——遙遠的小波士頓,那裡的石油已經多到冒出地表,並且地價便宜。
標准石油公司已經在那裡買地了。
真是振奮人心的消息 !
來到小鎮的父子二人 以打鳥的名義到處找石油 。
石油果然多到 滲出地表 。
他馬上開始了新一輪的 游說 。(大致內容和14分33秒並無二致)
他買下了這里所有能買下的地,一代 石油大亨 就這么誕生了。
看得人血脈賁張,多好的 勵志故事啊 。
先別急,轉折來了。
最初買地時,他告訴當地百姓是為了和兒子有一片獵鳥的天堂。
以此獲得便宜的地價。
他自稱家庭觀念很重,走到哪裡都要帶著兒子。
但是,當兒子在一場意外中致聾啞後,他無情的拋下了他。
他收養兒子的原因,是為了「 買地時,有張俏臉蛋,誆人容易些 」。
他「把每一個工人當家人」,但是當工人死在井下時。
他根本叫不出工人的名字 !
他得意地告訴傳教士他的「 抽水效應 」!
他利用隔壁的地,將那片沒買來的地下面的油抽幹了!
而這片地的主人居然幾十年毫不知情!
這個偽君子前後所做的一切在電影中都有鮮明對照,看後讓人 倒吸口冷氣 。
許多觀眾出現了 男主恐懼症 ,你完全無法判斷他什麼時候開始了下一個陰謀。
陰險狡詐的人也有 對手 ——這個面如天使卻更為虛偽的 傳教士 。
從丹來到波士頓小鎮,兩個人的斗爭從沒停止過。
丹看上了傳教士的地,想低價買入,裝作不知道地里有石油。
傳教士一眼看穿了他的把戲,把地價 從3700美元抬到10000美元 。
理由是「 為了教堂 」。
從此,兩個人開始了一段相互利用,相互恨到牙癢的日子。
開礦儀式前,傳教士想要在眾人面前秀下自己,他和丹商量:
是的,我會走上來,然後你就說......
他是這片大山的愛子,照料著主的子民
可是,在丹介紹了自己的兒子和一個當地的小女孩之後,他根本沒 鳥傳教士 。
並且速度搶了傳教士的台詞:
阿門
傳教士的臉上當然是大寫的 尷尬 。
之後,兩個人的過招演變得 又狠又絕 ,令人噴血。
當有村民以 去教會贖罪來交換土地 時。
丹毫不猶豫的就去討了傳教士 一頓暴揍 。
這是一報還一報。
(傳教士曾抱怨男主沒有信主,所以有人死亡在情理之中,男主把傳教士一頓暴揍)
被虐完後,丹顧不上自憐,馬上 面帶笑容 。
因為他知道,他要 修管線的地 到手了。
電影曾多次鋪墊,他是如何憎惡 教會 ,可面對金錢的誘惑,他毫不猶豫的選擇接受基督成為他的救世主。
他在一向憎恨的大教堂里懺悔道:
我把自己的親兒子丟在一邊!主啊,請賜給我聖血。驅走我體內的惡魔。
當然,這次 折 的面,他最終還是 討 了回來。
當傳教士遭遇經濟危機,上門來求助時,他讓傳教士說出那句:
我是一個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產物 。
他竟然還要傳教士「 用令人信服的語氣說出來,用你佈道的口氣說 !」
連續重復八遍 , 傳教士 徹底崩潰!
這簡直是對宗教的一次詛咒。
傳教士一分錢都沒有得到,反而 死在了男主的保齡球下 。
其實,丹和傳教士同是一類人。
一個是 魔鬼 ,一個是 戴著面具的魔鬼 。
(這組兩人臉被石油和泥土覆蓋的鏡頭暗示著兩個人都是說謊者)
他恨傳教士,更恨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在敵人的身上看到的正是另一個自己。
傳教士和油礦主都是美國人的代表,前者代表宗教,後者是新一代「宗教」代表 ——金錢 。
(男主最後說出,他才是上帝的使者,意為金錢是新時代的宗教)
當電影中傳教士承認宗教是迷信的產物時,相信很多觀眾有終於有人敢說真話的快感!
我非常尊敬宗教,但反感那些以宗教之名的惡行。
油礦主代表的是新一代的宗教狂熱分子——金錢信徒。
(跪在十字架前面,只是獲得資本的手段)
但是,獲得金錢並不能掩飾他心靈的空虛,當有一個自稱是他同父異母弟弟的男人到來時,他立刻向這個男人張開雙臂。
這是整個故事中,這個老狐狸唯一 不謹慎 的地方。
強烈的孤獨感使他對「兄弟」產生了依賴,他立刻將自己內心的挫敗、懊惱、無望和盤托出。
然而很快,他發現這個慕名而來的「親人」其實只是個貪圖錢財的 冒牌貨 。
他怒不可遏,開槍打碎了他的腦殼並把屍體埋葬在森林深處,那坑裡除了泥土,還有滲出地面的石油。
整部戲中, 他沒有愛心、得不到親情、更沒有愛情 。
唯一和 異性 的接觸是和教堂中的老婦和孩子。
他是一個純粹的 孤獨者 ,冷漠的不像人類。
除了上帝和魔鬼外,他是唯一一個不需要朋友的生物。
這部片的片名來源於 《出埃及記》 的第7章第19行:
埃及到處都是血色將至的景象,即使是木製或石頭容器也不例外 。
所以,《紐約時報》評價這部電影描述的並非 美國夢 ,而是 美國夢魘 。
觀眾將隨著影片進入烈火熊熊的地獄,每個人都將在其中得到沸騰和詛咒。
影片不是某一個人的個人史詩,它是 美國 西部開發史乃至建國史的縮影。
更是凝聚著每一個個人、實體和國家迅速崛起又迅速瓦解的 飽嘗代價的靈魂蛻變史 的縮影。
石油被採光了,傳教士都變成了利益熏心之徒。
人的精神世界正在遭受著與自然生態相似的危機。
影片長達158分鍾,但毫不拖沓,敘事乾脆、利落。
很難相信拍攝《血色將至》時,導演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只有37歲。
(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右)與艾米·亞當斯在《大師》的拍攝間隙 )
他崇拜庫布里克,拍攝本片時,他坦言自己就像是被一隻巨大的「 庫布里克之手 」攫住了靈魂。
那些能令人全身的 骨頭都跟著咔咔作響的配樂 和最後的高潮場面以及落幕方式,令這部電影幾度籠罩著不祥的「庫布里克氣氛」。
影片的開頭,男主在井下獨自采礦,音樂讓人毛骨悚然。
讓人印象深刻的戲有兩場。
第一場是 ,男主帶著撿回來的死去同伴的兒子坐火車,孩子摸著他的臉。
這時,他開始講述自己的成就,也就是下一段場景中為了說服百姓賣地的說詞。
這一段中很明顯 聲畫是不對位 的,明明是下一個場景中的聲音卻放到了這一場景中來。
導演利用聲畫不對位來說明, 孩子俊俏的臉,是他誆人的道具 。
而畫面的 疊化過度 也說明了 他的成功離不開這個孩子的到來 。
第二場戲是 ,男主的兒子和農場主的女兒在玩耍。
畫幅 逐漸由16:9變成了4:3。
男孩、女孩先後跳了下去。
緊接著一個 上升 鏡頭,長大後的他們在教堂中舉行 婚禮 ,女孩用手語跟男孩交流。
人物的 下降運動 和鏡頭的 上升運動 連接起來十分流暢。
男孩和女孩是這部電影中唯一沒有被玷污的人。
所以,他們從放著油桶的平台上跳了下去,結婚,遠走高飛。
男孩的 笑容 成為這里 唯一燦爛 之存在。
丹奮斗一生,他曾夢想著掙夠錢,然後離群索居的願望實現了。
這是最黑暗的地方 ,巨大的庄園,安放他孤獨的殘生。
這里處處都是陰影,閃爍的燈光就像 地獄的鬼火 。
即使是白天,男主的臉也幾乎成為 剪影 。
他不是魔鬼的代言人,他就是 魔鬼 。
他的個人奮斗史就是魔鬼洗劫史,人類近代工業文明的進程就是無數個丹尼爾推進並主導的。
他們犧牲所有能犧牲的人來獲得成功,掙到足夠錢後只為了能夠遠離所有他討厭的人。
這是魔鬼最恐怖的宣言。
他們在這個現代化的進程中,左右了多少人的命運,多少人的夢想,摧毀了多少這個世界最美好不可再生的事物。
(男主和他的豪宅像地獄一樣黑暗)
男主的扮演者 丹爾·戴-劉易斯 曾三獲奧斯卡。
這部電影甚至讓他在奧斯卡還沒開始前就毫無疑問的預定了他的第二個最佳男主。
奧斯卡頒獎前,有媒體說, 如果丹尼爾·戴-劉易斯沒有贏得奧斯卡影帝,那我們要改寫對於『演技』的定義,他與任何偉大表演都不同——他更偉大 !
電影中,那種 沉默中的爆發、爆發中的沉默 都讓我們領略到了什麼叫神附體!
(演技帝面目猙獰到青筋暴露)
影片各方面都十分精緻,處處都是石油。
隨著黑色石油的流動,人性的惡魔也汩汩而出 !
創造有時意味著毀滅!現代文明有著最骯臟的 歷史 。
《血色將至》人類 歷史 上無法忘記的黑暗史。
電影迄今十年,故事中講述的工業發展史仍是我們揮之不去的噩夢!
《紐約時報》將奧斯卡沒有給的殊榮百倍還給了《血色將至》,這是對由一個清教徒族群創造的國家的價值觀的顛覆。
電影的力量如此。
⑨ 好萊塢歷史上口碑最好的20部電影
20世紀世界經典電影!!!絕對經典!不信你去網上搜索
1、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
科波拉黑幫經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穩IMDB頭把交椅應屬眾望所歸。雖然評論界一致對《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數影迷似乎還是對《教父》情有獨鍾,這可能與馬龍·白蘭度極具個人魅力的表演有關,直到今天他那種含糊沙啞的聲音與神秘莫測的表情都依然叫人著迷。
2、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
這部被稱為《刺激1995》的影片在中國影迷間也有極好的口碑,可見電影超越國界的神奇之處。
3、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年
斯皮爾伯格在《大白鯊》、《奪寶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與奧斯卡失之交臂後,終於在辛德勒和無數猶太難民的幫助下捧得金像。
4、 《公民凱恩》Citizen Kane 1941年
無需多言的電影里程碑,神童奧遜·威爾斯可一不可再的驚世之作。
5、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1942年
永遠的《北非諜影》,永遠的英格麗·褒曼。
6、 《教父續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年
《教父續集》中科里昂尼家族興起的歷史與麥克血腥的奮斗形成了完美的對仗,這種平行蒙太奇的運用深得評論界的賞識,此片的成功也鞏固了艾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兩位意裔影帝的地位。
7、 《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年
這可能不是大師黑澤明最出色的作品,但確實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它對世界電影的影響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東方武俠故事。
8、 《星球大戰》Star Wars 1977年
對每個出生於50到70年代的美國人而言,他們幾乎都喜歡被人被稱作「Star Wars Generation」(《星球大戰》的一代),星戰系列應該是擁有影迷人數最多的系列電影了,還記得99年推出《星戰前傳》時掀起的狂潮么?
9、 《美國美人》American Beauty 1999年
這部電影能入選到TOP10有點叫人驚訝,美國特有的中產階級影片。
10、 《飛躍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
米洛斯·福爾曼和傑克·尼克爾森兩人共同的顛峰,一堂影視表演的必修課。
11、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1964年
庫布里克諷刺冷戰的黑色幽默經典,「未來三部曲」的首部,對一個沒有那段歷史經歷的中國觀眾而言,此片未必會得到這樣的高分。
12、 《卧虎藏龍》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2000年
李安真的拍了部了不起的電影。
13、 《後窗》Rear Window 1954年
希區柯克的經典,詹姆斯·斯圖爾特和格蕾絲·凱莉的搭配就如同現今布拉德·彼特和朱麗婭·羅伯茨合作一樣搶眼。
14、 《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年
在英國《完全電影》(Total Film)雜志評選的最偉大的50個銀幕英雄(又是個TOP一族)中,哈里森·福特飾演的印第安納·瓊斯雄居榜首,斯皮爾伯格還是拍這樣的東西比較劃算。
15、 《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 1995年
到最後才叫觀眾恍然大悟的影片總是那麼迷人,更有意思的是它還隱藏著兩位日後的奧斯卡影帝凱文·斯派西與貝尼裘·狄托洛。
16、 《精神病患者》Psycho 1960年
觀眾至今還為兇手的屠刀而恐懼,這可能就是希區柯克最大的魅力。
17、 《星球大戰之帝國反擊戰》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年
Star Wars fans的第二《聖經》。
18、 《低級小說》Pulp Fiction 1994年
可能是我自己看次數最多的影片,兩年裡看了12遍,昆汀塔倫蒂諾的鬼才短暫卻叫人刻骨銘心。
19、 《記憶碎片》Memento 2000年
今年熱門的懸念片,現在還在排行榜上停留。
20、 《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年
又一部希區柯克影片,加里·格蘭特被小飛機追殺逃入玉米地的的鏡頭堪稱電影史上的經典,在南斯拉夫浪子庫斯圖里卡、搞笑白頭翁拉塞爾·尼爾森等人的不同影片中都得到了致敬性的再現。
再發一個有趣點的
史上耗資最大的電影排行榜
1.《埃及艷後》(1963年) 2.864億美元
2.《泰坦尼克號》(1997年) 2.47億美
3.《未來水世界》(1995年) 2.29億美元
4.《終結者3》(2003年) 2.16億美元
5.《蜘蛛俠2》(2004年) 2.1億美元
6.《金剛》(2005年) 2.07億美元
7.《飆風戰警》(1999年) 2.038億美元
8.《生死時速2》(1997年) 1.988億美元
由此可見,經典電影不是靠砸錢就能砸出來的。
⑩ 使用鏡頭和道具最少的電影
有一部電影叫《活埋》,全片只有一個場景,但是據評價說不會覺得悶。(至於自己看了怎麼樣,這個我也不知道,因為我沒看過。)
還有部電影叫《十二怒漢》,這是很經典的一部電影,好像也只是有一個場景(或者是電影大部分是一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