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南海潮作者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南海潮作者

發布時間: 2023-01-20 09:16:52

❶ 哪位作家的名字或者筆名叫做「長爭」,70年代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往事!中國人》

張錚,中國電影演員、導演。原名張喬夫。1923年出生,河北通州人。中學肄業,曾在中央航空公司當技工。1951年入香港長城影業公司任演員。曾在《女子公寓》、《錦上添花》、《屈原》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62年在珠江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影片《南海潮》中扮演男主角。60年代參加長城影業公司的編導工作,與人聯合導演《映山紅》、《迷人的漩渦》等影片。後獨立編導《新疆奇趣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紀錄片。80年代曾在香港亞洲、麗的等電視台參與拍攝《新變色龍》、《怒劍鳴》、《IQ成熟時》等電視劇集。著有小說《萬木春》,報導文學集《雲南奇趣錄》以及《往事·中國人》等。

參與影片:

一家兩制 (1994)
危險的交易 (1990)
僑鄉情 IN SEARCH OF ROOTS(1989)
殘酷的情人 THE SAVAGE LOVER(1986)
颶風行動 HURRICANE OPERATION(1986)
異想天開 THE DAYDREAM(1986)
琴思 A PIANIST』S WILLING(1982)
新疆奇趣錄 (1981)
小花 LITTLE FLOWER(1979)
雲南奇趣錄 (1979)
巴士奇遇結良緣 (1977)
屈原 (1975)
山村姐妹 (1965)
買牛、扒瓜園(河南曲劇、未發行)——扒瓜園(河南越調) (1965)
金鷹 (1964)
西施 (1964)
南海潮 (1962)
夜走駱駝嶺 (1958)
迷人的假期 (1958)
鳴鳳 (1955)
大地重光 (1950)
中華女兒 (1949)
不知是不是你要找到。因為筆名好像不是你說的

❷ 李少白的生平

1949年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並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時》、《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起死回生》、《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電影協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由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這是一部史料翔實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中國電影史書,於1963年問世,影響深遠。此後,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
1978年後,撰寫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與著作《影心探賾》、《影史榷略》等均有很大反響,梳理了中國電影的百年歷程,體系完整規范,資料翔實,系目前為止中國電影史研究和教學的重要書籍。此外,李老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2006年7月編著《中國電影史》,系目前對中國電影史研究最為完整和規范的一本教材。另有舊體詩詞選集《靈府軌跡》問世。還曾任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組第一、二、三屆初審會成員,首批通訊評議成員等。 2015年3月16日下午,著名中國電影史研究者、《中國電影發展史》作者之一李少白先生去世,享年84歲。

❸ 李少白的資料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他的中、小學朝代在戰爭的動盪中度過,其父是皖北一帶有名的醫生,其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李少白產生很大影響,使李少白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對他後來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影響頗大。
1949年,李少白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李少白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還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這一時期他又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點鍾》、《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他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他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該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工作,1963年,我國第一部電影史終於問世了。此後,李少白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1978年後,李少白發表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李少白一面從事中國電影史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一面帶電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國唯一的電影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❹ 陳殘雲的人物評價

著名作家陳殘雲逝世一周年到來之際,全面反映陳老藝術人生的《陳殘雲評傳》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昨日,廣東省作協、陳殘雲文學基金會、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在廣州市廣東大廈舉行《陳殘雲評傳》研討會,緬懷這位描繪時代風雲、書寫人民情感的戰士和作家。老同志林若、方苞、楊應彬及來自文藝界的專家學者7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陳殘雲是我省文藝界的著名前輩作家之一,他長期從事文藝事業,為繁榮我省文學創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創作實踐,緊密聯系人民和社會。在小說、散文、詩歌、電影文學和戲劇文學等眾多領域,他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的小說《香飄四季》,散文《沙田水秀》、《珠江岸邊》,電影《羊城暗哨》、《南海潮》等都膾炙人口、深入人心,具備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老同志林若、方苞、楊應彬等都曾分別與陳殘雲一起共事過、一起戰斗過。他們深情地回憶起陳殘雲為人為文的風格,認為他是戰士、作家和多面手。他們說,陳老是一個真正的平民文學家、真正的人民文學家,他沒有官氣,沒有高高在上的文人氣,他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深入生活,掌握了豐富的文學素材,寫出了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作品。
參加研討會的評論家們認為,陳殘雲60多年的創作歷程及其煌煌十卷文集,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寶貴財富,他的創作是嶺南文學的一座豐碑,是珠江文學的典型代表。他的赤子之心、報國之志以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是廣東出一流名家一流名作、建設文化大省的寶貴精神力量。
專家認為,以前國內有不少關於陳殘雲的研究文章和論著,但何楚熊教授的《陳殘雲評傳》是最為翔實、最為全面的一本。這本專著把陳殘雲革命的一生與藝術的一生結合起來深入研究,緊緊抓住作家主體的豐富經歷和作家作品的藝術品格兩條線索,化繁為簡地梳理了陳老的復雜人生,並對其創作歷程、創作動機、藝術成就、作品影響等作了很有個性、很有創見的闡述。這本書的出版不但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陳殘雲及其作品、了解他的高尚品德和情操,還可以讓人們感受到陳老的人格力量和一個作家的成功之路。
專家們在研討中也指出,文藝理論界對陳殘雲創作的研究還很不夠,他的創作及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貢獻,與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很不相稱。廣東的文學界和評論界應共同努力,對陳殘雲創作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多作研究,進一步確認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時,廣東理論界應對珠江文學(嶺南文學)的藝術內涵和風格特色多作研究,確認珠江文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格局中的地位。

❺ 劉繼忠的演戲生涯

閃閃的紅星中椿伢子
劉繼忠祖籍天津 寶坻,和相聲演員馬季,電影演員里坡,作家浩然是同鄉。1960年6月,他出生於北京。1973年,還是小學生的他和同班同學兼好朋友英達都是學校里的文藝活躍分子。後來,八一廠演員師偉挑中劉繼忠扮演《閃閃的紅星》中小主人公潘冬子的童年玩伴椿伢子,從而使他成為第一個進入劇組的兒童演員。而英達卻在此時轉學了,因此痛失了一次成名的機會。和聰明伶俐的冬子比起來,椿伢子是個有點丑,有點遲鈍,但是很可愛的角色。大家一定還記得他的那些經典台詞吧?「比······比他大」「叫我當土豪,叫我當壞蛋,我才不幹呢!」為了把兩個人區分開來,師偉還讓化妝師用鍋灰把伢子的臉塗黑些。(如果看過他後來拍的電影,就會發現原來他沒有那麼丑的)。1974年10月,《閃閃的紅星》一經上映便獲得巨大成功,兩位小演員,祝新運和劉繼忠也開始了演藝生涯。那段時間,祝新運被派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劉繼忠則馬不停蹄地進了《激戰無名川》劇組,扮演了主人公郭鐵的少年時代。
黃河少年中的趙志燕
《黃河少年》中的趙志燕。1975年,長影《黃河少年》劇組決定臨時換將,讓劉繼忠替代原先的人選吳若甫,出演主人公趙志燕。這一變動,令吳若甫第一次嘗到人生的挫折,也讓他晚成名了將近30年。雖然是第一次當主角,劉繼忠卻超水平發揮,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黃河邊上的抗日小英雄形象。他那高超的游泳技術和騎馬技術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影片結尾那段精彩的騎馬打槍鏡頭更令人難忘。許多看過的人都認為這部電影的戰斗場面比《閃閃的紅星》多,看起來更過癮。但是《閃閃的紅星》光芒太強了,蓋過了當時所有的兒童電影。
其他
1976年,劉繼忠在電影《反擊》中扮演主人公江濤的童年時代。這部電影因為政治上的原因從未公開上映過。
1977年,劉繼忠在根據七十年代風靡全國的長篇小說《漁島怒潮》改編的同名電影中扮演了漁家少年英雄王海生。這是他非常成功的一次演出。他的表演非常到位,不溫不火,立體化地表現了海生多方面的性格。他既是個會鬧情緒,耍小脾氣的孩子,又是一個面對敵人酷刑,堅貞不屈的英雄。這里有一個貼子介紹得比較詳細。
1979年,劉繼忠在《蒙根花》中扮演一個蒙古王爺府里的漢族小奴隸。
1980年劉繼忠開始以成年人的形象出現在銀幕上。這一年他在八一廠拍攝的第一部電視單本劇《考場》中扮演主要角色馬瑞生。同年,他在《今夜星光燦爛》中飾演通訊員小郭。這是他成年之後最成功的演出。在片中,小郭是個愛開玩笑,又喜歡玩鳥的大孩子,但是在戰場上他是一名勇猛的戰士,他勇敢地和敵人的坦克搏鬥,最後炸毀了坦克,自己也光榮犧牲。導演在處理人物的犧牲時很唯美。這部電影在當時曾轟動一時,也因為藝術上有新的探索而引起很大爭論。

1981年,他在《解放石家莊》中扮演了小戰士孫永,雖然戲份不多,卻讓人難忘。在那個年代的電影中,英雄人物犧牲前都要羅里羅嗦講很多話,還要看紅旗,交黨費,沒完沒了。而這部電影中,導演在處理孫永犧牲時卻不落俗套:背景是黑色的天幕,熊熊的烈火,孫永面容平靜地倒在連長懷中。這樣無聲的處理反而產生強大的震撼力。許多年以後,大家可能記不得片中的其它人物了,但是都會記得這個鮮明的形象。
1982年是劉繼忠非常繁忙的一年,除了在《天山行》和《最後一個軍禮》中客串通訊員外,還在反映復員軍人回鄉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影片《布穀催春》中扮演男二號——農村青年虎子。這部電影因為緊隨當時的形勢,獲得了當年文化部的優秀影片獎。
1983年,劉繼忠主演了他成年以後的第一部電影——反映警校學員生活的《預備警官》。這是老一輩電影演員蔣銳(演過《雞毛信》和《南海潮》等許多老電影)編導的作品。在片中他扮演的主人公侯光是個自由散漫,渾身毛病的學員,經過一系列的考驗,終於成為一名以鮮血捍衛國徽尊嚴的緝私英雄。由於劇本本身的缺陷和當時創作的局限,這部電影並未引起多大反響。
1985年,劉繼忠和其它二十幾名當紅的青春偶像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明星班,開始系統學習電影理論知識。1987年他以《演員與角色的對話》為論文畢業。這是頗有爭議的一班。他們的畢業作品《鴛鴦樓》遭到惡評。有人說他們上學前都是優秀演員,畢業了反而不會演戲了。更尷尬的是,在他們入學前,中國電影還是處於繁盛時期,畢業時,卻開始滑坡了。他們錯過了演戲的黃金時代。畢業後,這批學員出國的出國,改行的改行,如今只有少數幾位仍然活躍在影視圈。19年之後,2004年的五四青年節,央視《流金歲月》節目為這班學員辦了聚會活動,人到中年的他們為這些年的滄桑感慨不已。
2002年,天津寶坻成為經濟開發區。為了宣傳寶坻,春節期間,天津電視台拍攝了《故土名人專訪》節目,其中一個小節是專訪劉繼忠的。這一年,他還在根據聊齋改編的22集電視連續劇《人鬼情緣》中扮演了寧采臣的同窗桑子明,一個經不住美色誘惑,被厲鬼吸血害死的書生。同年六一,他和祝新運上了《流金歲月》節目,講述了當年拍攝《閃閃的紅星》的趣聞。八一建軍節時,他和祝新運參加了慶祝八一電影製片廠成立50周年晚會《今夜紅星燦爛》,並表演了詩朗誦《永做黨的好孩子》。2002年11月28日,他和祝新運隨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赴江西萍鄉慰問演出。回到當年拍攝《閃閃的紅星》的外景地,他們兩人觸景生情,為當地鄉親再次演唱一曲《紅星照我去戰斗》 。
2003年1月21日,他和祝新運參加了中央軍委慰問駐京部隊老幹部迎新春文藝演出。同年,他還演出了情景喜劇《老威的X計劃》,在第13集到16集中扮演警察。2003年8月30日,他為第9屆中國電影華表優秀兒童演員獎頒獎。
2004年7月,中央電視台為暑假裡的小朋友舉辦「少年英雄電影展播月」,作為童星代表,劉繼忠有3部作品入選,《閃閃的紅星》、《黃河少年》和《漁島怒潮》,是所有童星中入選作品最多的。
2004年7月31日22時42分,央視7套《國防時空》欄目播出了「八一」特別節目——大型軍事益智節目《走進軍旅電影傳奇》。祝新運和劉繼忠分率紅軍藍軍兩隊人馬,以電影知識競賽的形式,帶領觀眾走進八一電影製片廠,感知52年的軍旅電影傳奇,領略人民解放軍77年風雨征程。
2004年9月,央視重點劇目——表現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電視劇《我們都是好朋友》開拍。據悉,祝新運和劉繼忠將繼《閃閃的紅星》之後再度合作,在此劇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名為霞光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投資機構決定把《閃閃的紅星》改編成二十集電視連續劇,還邀請祝新運做導演,並且在網上公開招考小演員,很是熱鬧了一陣子,最後卻無疾而終。劇本據說黃了,因為改編太大,還給潘冬子弄出了個小女朋友,讓大家接受不了。今天的人們改編紅色經典還是以商業利益為主,如果不加些低俗的佐料,收視率就無法上去。不過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一定不能容忍新一代的編導這樣糟蹋他們心目中神聖無比的紅色經典。

❻ 陳殘雲的藝術生涯

陳殘雲,中國電影劇作家。1914年生於廣州。家境貧寒,在親屬的資助下上了學。後來又到香港當了幾年伙計。19歲時,他寫了一篇短文《一個青年的苦惱》在《大光報》上發表。1935年,他入廣州大學讀書,出版詩集《鐵蹄下的歌手》,還參加了廣州藝術工作者協會詩歌組的文化運動,擔任《中國詩壇》的編輯工作。1940年他到廣西桂林逸仙中學任教,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10月,他經夏衍介紹赴新加坡,後從馬來西亞經泰國等地輾轉回國,1944年後,他擔任了桂林文化界抗敵工作隊隊長,廣西梧州大坡山李濟琛部隊當政工隊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寫了中篇小說《風沙的城》,還與司馬文森合編《文藝生活》。不久,他被迫逃到香港,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這期間,寫出了電影劇本《珠江淚》,後拍成電影,該片在當時打破了粵語片賣座率最高紀錄。1950年,《珠江淚》獲得國家的榮譽獎,在香港期間,他與別人在《大公報》上合編《青年周刊》,與章泯合編《電影周刊》,還完成兩部中篇小說《南洋伯還鄉》、《新生群》,並在一家影業公司擔任編導室主任。
1946年,到香港教書,期間創作了電影劇本《珠江淚》,於1950年獲國家榮譽獎,從此涉及影壇。在香港期間,與章泯合編《電影周刊》,並在一家影業公司擔任編導室主任。1954年,在廣州公安局任辦公室副主任期間,寫出電影文學劇本《羊城暗哨》。在這之前,還與李英敏合作,寫出電影劇本《椰林曲》,由上影拍攝。1963年,與蔡楚生、王為一合編電影劇本《南海潮》。電影拍成後,引起轟動。1964年,寫了大型紀錄片劇本《並肩前進》。1966年,發表電影劇本《故鄉情》,並與電影導演方熒一道,將《香飄四季》改編成電影劇本。隨後,《故鄉情》和《香飄四季》均已投入拍攝,後在「文化大革命」中夭折。1977年,與黃寧嬰、望江南合編九場粵劇《粵海忠魂》,該劇公演二百餘場,受到廣泛好評。1979年,以陶鑄一家的遭遇為題材,創作了電影劇本《雪夜》。
廣州解放後,他任華南文學藝術學院秘書長,1953年後,他先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東文聯副主席及對外友好協會廣東分會副會長等職。1954年他到寶安任縣委副書記,後又在廣州公安局任辦公室副主任,這期間,創作了電影劇本《羊城暗哨》,後被搬上銀幕。由於陳殘雲深入生活,與公安人員共同審訊罪犯,因此他寫出的作品真實、感人。1963年,他與蔡楚生,王為一合編了電影劇本《南海潮》,後拍成電影,轟動一時。1964年,他寫了大型紀錄片劇本《並肩前進(紀錄片)》。1966年,他寫了電影劇本《故鄉情》,還完成了長篇小說《香飄四季》。之後,又將其改編成電影劇本,七十年代末,他與人合作編寫了粵劇《粵海忠魂》,創作了《雪夜》等電影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