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林則徐老電影演員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林則徐老電影演員

發布時間: 2023-01-20 01:11:22

① 電影《林則徐》故事,美軍上尉演鴉片商人,趙丹被罵神經病,還有什麼

對於著名影星趙丹的評價,一直以來都小有爭議,有人說他是戲瘋子,有人說他是「戲霸」,有人贊揚他演技精湛,也有人吐槽他用力過猛。

筆者認為,以上觀點都有道理,因為本身就有一部電影能集合趙丹身上的所有特點,那就是普遍認為的趙丹電影的巔峰之作《林則徐》。

本文說一說這部電影背後的一些故事。

一、被冤枉的豫堃

《林則徐》的原始劇本是由兩部作品結合在一起的,一部是上影廠選中的《鴉片戰爭》,另一部是北影廠選中的《林則徐》,前者偏重戰爭和劇情,後者偏重人物塑造,最後北影廠聽說上影廠在搞這個題材,就將《林則徐》劇本連作者一起轉送上影廠。

上影廠經過商討,最終決定以北影廠的《林則徐》劇本為核心,揉進去上影廠的《鴉片戰爭》拍攝一部歷史人物傳記電影。導演由鄭君里擔任,主演則選用趙丹,該片將是一部國慶十周年的獻禮片。

在劇本商討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問題,當時文藝界正在批評電影中的中間路線人物,而原劇本中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過程中除了面對洋人之外在國內並沒有太大阻力,這顯然不符合當年電影藝術創作中關於用對立沖突塑造人物的理念。

為此,劇組將歷史上的海關監督豫堃給黑化了,豫堃就是片中被林則徐軟硬兼施要了三十萬兩銀子的豫監督,劇組將他設計成林則徐虎門銷煙事件中的對立面人物,其形象和台詞風格也隨之改變,演員則啟用了在《南征北戰》中飾演李軍長的陽華。

事實上,歷史上真正的海關監督豫堃是林則徐禁煙的鐵桿支持者,在虎門銷煙中一直沖在最前面,把他黑化的原因是他的名氣不大,不會在史學界引起太大的波瀾。

黑化豫堃和《甲午風雲》中被黑化的劉步蟾性質不同,劉步蟾是因為史學界研究不夠,豫堃則乾脆是劇組有意選中的,本文在此也算為豫堃大人正一次名吧。

不管歷史真相的話,陽華的表演肯定是一流的,不知大家是否會感到電影中的豫堃有些面熟,是不是在哪兒見過?

著名動畫片《漁童》里的那位縣官,就是陽華給配音的,而且筆者估計也許那個縣官的形象也參考了《林則徐》里的豫堃。

可憐的豫堃大人啊。

二、美軍上尉演鴉片商人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很多電影里的外國人都是找的少數民族演員,比如《海鷹》里的美軍艦隊司令就是,還有一些是依靠外表化妝,比如《上甘嶺》里的美軍士兵的大鼻子全是用硬紙殼粘在臉上的。

而在電影《林則徐》中有一位看上去無論如何不像化妝也不像少數民族的演員,就是飾演鴉片商人顛地的那位。

這位演員叫譚寧邦,是一位地道美國人,英文名叫傑拉爾德·坦納鮑姆,出生於1916年,二戰時加入美軍服役,在擔任軍隊報紙編輯時被授予上尉軍銜。

二戰結束後,譚寧邦從美軍復員加入聯合國善後救濟署並來到中國,1947年他回國前夕受聘加入中國福利基金會,還曾介紹美國著名學者陽早和寒春來到中國。

在工作之餘,譚寧邦也發揮了他外國面孔的優勢參演了一系列電影,其中最著名的是在電影《白求恩大夫》中飾演白求恩,在《停戰以後》和《林則徐》中他則屬於客串演出。

後來譚寧邦主要擔任中國福利基金會總幹事,並在上海的幾個大學里兼職教授美國文學,1972年他回到美國在大學里擔任國際關系講師,2001年譚寧邦病逝。

第三個是巔峰。

有一說一,筆者也認為趙丹在《林則徐》中有些地方的演技確實用力過猛,這是他的表演風格,比如林則徐在觀戰時禁不住像新兵蛋子一樣高喊:打得好,打得好。這就不太符合他封疆大吏的身份和地位。

但是,我們也得承認,《林則徐》中的趙丹不管是演技還是精氣神,都可以稱得上他的巔峰之作。林則徐是民族英雄,同時也是清朝名臣,他不僅能和洋人斗,也能在官場里縱橫捭闔,這樣的角色其實是很難把握的,趙丹完成得相當出色。

筆者認為,在林則徐被摘掉頂戴花翎這場戲中,趙丹的演技是教科書級的,是極具人性魅力和感染力的。

如果說趙丹在小人物上的代表作是《烏鴉與麻雀》的話,那麼他在塑造大人物上的代表作無疑就是《林則徐》。

四、拍攝小花絮

《林則徐》中飾演道光帝的是導演高正,本來這個角色是屬於該片另外一位導演岑范的,但岑范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和家世還是推掉了。

岑范的叔曾祖父是清朝名將岑毓英,曾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他的叔祖父是國民黨創始人之一的岑春煊,因此岑范有顧慮也是正常的,不過後來他表示還是後悔了。

片中有道光帝聽京戲的橋段,這場戲似乎穿幫了,因為那時候京劇還沒有形成呢。

《林則徐》中有幾場戰爭場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英國的風帆戰列艦和炮台對轟的畫面。

這些風帆戰列艦實際上都是模型,最大的四米多長,中間的三米多長,最小的一兩米長,擺放在湖水裡就像是一個艦隊一樣。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戰列艦的細節部分也都是經過劇組美工精心打造的,再加上導演和攝像爐火純青的鏡頭調度,整個戰爭場面就非常逼真,讓觀眾根本看不出那是模型。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林則徐》還是第一部在美國上映的中國彩色故事片,而英國方面也為林則徐樹立了蠟像作為紀念。這可能也在歷史人物層面上印證了那句話,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林則徐還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② 林則徐有哪些電影

電影《林則徐》由上海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鄭君里、岑范執導,趙丹、岑范主演的歷史人物傳記片。

③ 電影林則徐中關天培的扮演者是誰

【鄧楠】
演員表(以人物出場為序)
片中人 飾演者 片中人 飾演者
旻 寧 高 正 穆彰阿 夏 天
林則徐 趙 丹 琦 善 韓 非
豫 堃 陽 華 伍紹榮 梁 山
(特約)
關天培 鄧 楠 韓肇慶 蔣 銳
麥 寬 溫錫瑩 阿寬嫂(阿妹)秦 怡
(特約)
鄺東山 高 博 林 升 錢千里

④ 電影"林則徐"內容簡介

電影"林則徐"劇情簡介

英帝國主義將大批鴉片輸入中國,毒害人民。清朝道光皇帝晏寧特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州禁煙。禁煙一事,遭到反對派頭目穆彰阿和琦善的阻撓。他們暗中破壞,並密告英國大鴉片販於顛地。林則徐到廣州後,聯合兩廣總督,共修海防,扣留英鴉片商船,收繳鴉片煙土,於虎門焚煙二萬余箱。1840年5月。英政府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英軍攻廣州不進,移兵北上打天津,威脅北京。昏庸無能的道光帝懼怕英軍入京,便以林則徐作為犧牲,以其禁煙不力為名,革職不用。另派琦善去廣州,辦理投降事宜。愛國將領關天培孤軍抗英,不幸於虎門壯烈殉國。道光帝又將林則徐發配新疆。英侵略軍仍不滿足,侵華戰火四處蔓延,由沿海燒到內地。最後,廣州三元里人民在漁民鄺東山的領導下,開展了英勇的抗英斗爭。

該片編導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對浩瀚的史料進行了精心的選擇、剪裁和提煉,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描述了中國近代歷史上這一重大事件,推出林則徐這位「民沾其惠」「夷畏其威」的富有愛國心的封疆大吏的形象,展現了鴉片戰爭前後朝野上下廣闊的歷史畫面,並在波瀾壯闊的禁煙抗英斗爭中,突出表現了三元里平英團的斗爭,使影片形成了一種雄渾壯闊的藝術風格。該片的藝術成就,還在於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傳統,追求民族特色。影片塑造人物時著意於意境的創造,在意境中烘託人物的感情。如林則徐江畔送別鄧廷楨,就化用古典詩詞的意境,借畫面渲染人物惜別之情,那曲折茫遠的江水,顯然是與主人公身處逆境、壯志未酬而前程茫茫的心境相呼應的。當林則徐被革職後,影片成功地把人物的內心與外表小心境與環境。加以對比,以外界的極度寂靜,襯託人物內心的萬般激情,把劇情推向高潮。林則徐是著名演員趙丹創造的最成功的銀幕形象之一,他的表演吸取了中國寫意畫的手法,從人物形象的整體把握和規定情景出發,層次分明,張弛有致,將一個光彩照人的民族英雄形象呈現於銀幕之上。此外,該片的美術和音樂,也都在民族風格方面進行了探索,使影片具有一種含蓄、和諧、疏密得當的意境以及鮮活、洗練、韻味久長的抒情色彩。

⑤ 影片里有在海上劃龍船的是什麼電影好像是與林則徐有關

怒海俠盜

香港電影
導 演:蔣國權
編 劇:鄧家惠 乘風
演員表:
李元霸 飾演 張保仔
張學潔 飾演 林則徐
葉 童 飾演 鄭一嫂
盧惠光 飾演 郭婆帶

⑥ 那部電影里有黃飛鴻,肥貓他們給林則徐做大炮林則徐虎門銷煙

《英雄豪傑之蘇乞兒》。
電影導演:袁和平
電影演員:甄子丹、袁潔瑩、吳孟達、李家聲主演。
鴉片戰爭前夕,義俠黃飛鴻在廣州聯同民團協助欽差大臣林則徐查禁鴉片,無數煙館被封,中外煙商紛紛向十蘇乞兒二貝勒申訴。貝勒為保皇族利益,決定親赴廣州對付黃飛鴻,一挫林則徐的銳氣。
武林好漢蘇乞兒的女友戴懿德,剛從國外回來就遇到火蓮教妖言惑眾。戴懿德苦勸眾人不要迷信下去,卻遭到抵制。正巧在此的蘇乞兒一時頑性大發,以巨型炮仗炸毀了太平鼓,卻不料傷及無辜。黃飛鴻救死扶傷與蘇乞兒理論,兩人遂生誤會。十二貝勒借機推波助瀾,設下鴉片迷陣,使蘇乞兒染上了毒癮;又乘蘇乞兒迷濛之際,製造假象,使他誤以為林則徐和黃飛鴻污辱了戴懿德。在貝勒的煽動下,蘇乞兒欲行刺林大人,被黃飛鴻出手阻止,戴懿德戳穿了十二貝勒毒計,蘇乞兒後悔不已。在師父和丐幫的協助下,蘇乞兒開始戒毒。貝勒欲殺蘇乞兒滅口,戴懿德冒死相救,師父慘遭毒手。
不久,林則徐被罷官。貝勒有恃無恐,大量輸入鴉片。黃飛鴻率民團前去破壞,與貝勒展開了一場惡斗。黃飛鴻遭暗算受傷,危機之時,戒毒成功的蘇乞兒趕到,兩人聯手將十二貝勒制服。

⑦ 林則徐這部電影有關資料

林則徐
《林則徐》由上海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鄭君里、岑范執導,趙丹、岑范主演的歷史人物傳記片。該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十九世紀中葉,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州水師提督關天培聯合起來扣留中國鴉片船,於1839年在虎門把煙土全部焚燒的事情。《林則徐》是1959年國慶十周年的十部獻禮影片之一。
中文名
林則徐
外文名
The Opium Wars
出品時間
1958年
出品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導 演
鄭君里
編 劇
呂宕,葉元
類 型
劇情
主 演
趙丹,岑范
上映時間
1958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劇情簡介編輯

電影《林則徐》
19世紀上半葉,英帝國主義將大批鴉片輸入中國,百姓深受其害,清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州禁煙;反對派頭目穆彰阿和琦善暗中將此事告之英國大鴉片販子顛地。

林則徐到廣州後,立刻採取行動,聯合兩廣總督,加強海防,並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同時扣留可疑英國商船,收繳大量鴉片煙土;隨後,林則徐親自督導,將收繳的二萬余箱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虎門銷煙的舉動嚴重觸動了英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他們遂於1840年5月悍然發動鴉片戰爭,一直揮軍北上打到天津,震懾北京。

道光帝昏庸無能,為討好英國,以林則徐禁煙不力為名將其職位革除,另派琦善前往廣州,商量向英國投降。後道光帝又將林則徐發配到新疆,但英帝國主義並不滿足,將侵華的戰火由沿海燒到內地,面對敵人的侵略,廣州三元里人民展開了一場英勇的抗英斗爭。

⑧ 電影林則徐的編劇是誰,導演是誰,主演是誰加我風雲的編劇是誰,主演是誰

葉元;呂宕;鄭君里;岑范;趙丹;葉楠;李默然

⑨ 老電影《林則徐》里的一段雷人情節,揭開清朝挨揍的奇葩原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楊基寧

中國 歷史 題材電影的發展史上,1959年由電影大師鄭君里執導,著名表演藝術家趙丹主演的《林則徐》,堪稱一部標桿力作。不過比起其震撼人心的劇情與公認「大師級」的表演來,影片里的一些劇情,也讓好些 歷史 票友們,看後連呼天雷滾滾,比如第18分鍾的「試炮」橋段。

那一段的劇情是,在廣州厲行禁煙的林則徐,擔憂英國人侵略,於是在老將軍關天培的陪同下,檢查虎門炮台的火炮。在虎門炮台一門「大殺器」級別的火炮面前,林則徐好奇的問這炮是啥時候造的,只見白發蒼蒼的關天培老將軍大臂一揮: 乾隆四十六年,比我還大三歲呢!

可惜這大炮不是武俠小說里的「宗師高手」,並非是越老越能打。林則徐下令試開一炮後,只見這乾隆年間的「老炮」一聲轟鳴,炮彈就如任賢齊的歌中所唱:「慢慢的爬在沙灘上,數著浪花一朵朵」。把林則徐等一干大清高官,瞬間看得心裡哇涼……

如此橋段,也讓好些「野史票友」們,看得憤憤不平: 都1840年鴉片戰爭前夜了,大清真的還在用乾隆年間的炮?這會不會是刻意醜化「我大清」?

乍一看,《林則徐》的這段情節,似乎「過分了」。因為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造炮」這事兒,就是大清朝傲人的業績。

與「大清弓馬騎射取天下」的論調相反,當年清王朝能夠得天下,重要一條經驗,就是對火器特別是火炮技術,近乎不惜血本的開發建設。雖然寧遠城頭的重炮,讓努爾哈赤吃了血虧。但當時的後金(清朝),也是十分記打。 皇太極即位後,就全力引進學習明王朝的重炮技術, 到了崇禎年間明清松錦血戰時,清軍炮兵無論火力還是數量,都已全面反殺明軍。明朝遼東巡撫黎玉田就曾有痛苦哀嘆:「奴之勢力往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勢相均力相敵也,迄於今而鑄炮造葯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不久後清軍入關,能夠勢如破竹,陸續擊破李自成和南明等強敵,十分重要的本錢,也是「炮好」。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時,清王朝的「造炮」事業,更是到了高潮。就連金庸老先生的《鹿鼎記》里,都把「康熙造炮」的典故代入進去,製造了一堆勁爆劇情。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明末至康熙年間,中國的火炮研發,雖然一直在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紅衣大炮」更堪稱「整體技術引進」。 但當時的中國軍工業,也有自己領先世界的獨家優勢:「鐵芯銅體」技術。

何為「鐵芯銅體」技術?就得先說說明清同時期的歐美國家, 一個公認的軍工難題:成本高。 當時的西方列強,火炮技術強大不假,但冶煉技術卻有限,鑄炮通常只能用昂貴的青銅。以《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里的嘆息:「1650年,幾乎所有的海軍炮都用青銅鑄造」。昂貴的軍工成本,也令火炮的裝備規模受到限制。但放在中國,有「鐵芯銅體」技術就好辦了:明朝嘉靖年間時,中國工匠就發明了「復合層火炮製造技術」,雙層體火炮內層是用熟鐵製成,外層則鑄以青銅或者生鐵,是為「鐵芯銅體」。這樣既能防止火炮炸裂,增加使用壽命,更能以低成本迅速推廣先進火炮。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從明末至康熙年間,每當引進先進的外國火炮技術,中國工匠都能快速引進研發,迅速「改裝」出大批價廉且戰力兇悍的「國產炮」,就靠這「鐵芯銅體」技術來消化。

而且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鐵芯銅體」技術,就是大清軍工的獨家秘籍。 以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國人也瞪圓了眼睛,誓要學到這一技術。至今,在倫敦的伍爾利奇博物館,依舊陳列英軍繳獲的兩門清軍火炮,其中一門是被剖開的,是因為當時英國人,特地把繳獲的清朝火炮帶回去研究,分析中國的復合炮管技術。以學者劉鴻亮等人的觀點:「歐洲火器界有此工藝,卻是19世紀50年代的事情了。」

從這一點可以了解到,僅僅從軍工技術來說,甚至到了鴉片戰爭時期,中國對西方都是有獨家技術優勢的。那是不是可以說,林則徐黑了「我大清」呢?答:真沒黑!

雖然大清造炮,曾有悠久 歷史 ,但鴉片戰爭前的清軍火炮,其實比電影《林則徐》里還要爛太多—— 鴉片戰爭前的清朝,並不是火炮發展停滯不前的問題,而是嚴重退化的問題。

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王朝嚴重的文化專制, 特別是經過經過乾隆時期,大規模的修撰《四庫全書》運動後,類似《軍器圖說》的技術類典籍被焚毀,甚至把前代包容有兵器研製在內的各類兵書,比如《武備志》等書籍,也列為禁書。而火器鑄造這種工藝,如果沒有技術資料,只靠工匠傳幫帶的話,那很有可能關鍵技術導致退化乃至失傳。

腐敗問題,則是另一個心知肚明的原因, 別管「鐵芯銅體」技術如何降成本,造炮畢竟是個高成本的事兒,對於經辦官員們來說,那更是個充滿油水的事兒。特別是從乾隆年間起,清王朝的腐敗越發嚴重,偷工減料也就成風。比如野史里「很紅」的乾隆年間名將福康安就曾叫苦:當時清軍精銳八旗的槍炮,都常見生銹,刀矛等冷兵器,也質量問題嚴重,甚至「鑄造不精,鋒芒頓挫」。實在是辣眼睛。

那福康安是不是胡說?乾隆皇帝的寶貝兒子嘉慶帝,就來了個「現身說法」:嘉慶四年,也就是乾隆剛過世那年,當時搜乾嘉之交的白蓮教戰爭是最激烈的時候,嘉慶皇帝憤然而雄起,決定集合全國的技術力量,對前朝一百六十門「神樞炮」加以改造,升級「新炮」收拾白蓮教。 這些「神樞炮」,可是明朝為了抗倭造的炮, 也就是說二百多年前的炮了,結果改了以後,該炮的射程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從百步開外,降低到百步以內。這件事讓嘉慶帝相當惱火,直接證明了當時的制炮技術,已經大為衰退,而火炮質量,自然比先朝低劣不少。

而放在老電影《林則徐》里,看到大清火炮不爭氣,林則徐也很淡定,不慌不忙拿出了歐洲火炮圖紙,要大家依葫蘆畫瓢,照著圖紙造新炮。 說實話,就算林則徐真拿出圖紙來,以當時大清工匠的技術,再好的炮,也是造不出來啊。

以這個意義說,《林則徐》哪有醜化「我大清」,分明是「嚴重美化」。

事實上, 歷史 上的林則徐,面對大清「爛炮」扎堆的問題,林則徐也是靠「密購西洋大銅炮」解決問題: 造啥啊,直接買吧。

再比如那位壯烈殉國的關天培,以《籌海初集》上記載,1835年,他其實就重金招募能工巧匠鑄造新炮四十門,希望能增強虎門炮台的防禦力。結果,在試放檢驗時,一共四十門,就炸了十門,還有5門新炮「碎鐵渣滓過多,膛內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貯水四碗」。

至是很多技術不僅是失傳,甚至很多官員甚至是聞所未聞。作為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時,陝西鳳翔縣進行了一次「考古挖掘」,竟從一處明代炮台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左宗棠聞訊前去考察後,當時此類開花彈非常罕見,他不禁感慨萬千,嘆道: 「利器之入中國三百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其實,大清山窮水盡時,清朝的那些糊塗官員們,真的動過用明朝的炮拯救大清的念頭。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逼近北京時,大學士瑞麟想到一個好主意:「當年施琅收復台灣時,繳獲的鄭成功的炮,不還都在倉庫里嘛。那炮既然能打荷蘭人,那現在肯定也能打英國人法國人呀!」 大難臨頭,大清朝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想靠兩百年前大明朝的火炮來救命,真是讓人又可氣又可笑。

平心而論,同時期的歐洲在17世紀——19世紀初期,火炮的總體性能沒有太大變化,改變的也僅僅是編制、射擊技術和機動性的改進,火炮威力本身並沒有實質上的變化。但清朝火炮這二百年卻是「越造越臭」,一個是不斷的前進,量變最終質變,另一個確是不斷下滑。 老大帝國總是在虛妄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念頭中沾沾自喜,最終品嘗了「落後就要挨打」的痛苦滋味。

參考資料:劉鴻亮 孫淑雲 張治國《鴉片戰爭前後清朝雙層體鐵炮技術的問題研究》、劉鴻亮 張建雄《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復合金屬炮技術興衰的問題研究》、子繇《為什麼康熙收台的時候火炮那麼猛,後來鴉片戰爭卻那麼孬?》、黃一農《明清之際紅夷大炮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茅海建《天朝的崩潰》,李湖光《大明龍權下的火器戰爭》等

屈辱的使團,忠貞的使者,明末最後的脊樑——左懋第

誰說只有戚繼光能抗倭?劉江一戰消滅2000倭寇,保大明百年太平

⑩ 《林則徐》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哪一年拍攝

你好!
《林則徐》,電影名,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8年,著名導演鄭君里、岑范執導,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主演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