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電影
視聽語言包括狹義的視聽語言和廣義的視聽語言。
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還要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行為、環境甚至是對白,即電影的劇作結構,又稱蒙太奇思維。在廣義的意義上講,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再僅僅存在於白紙之上罷了。
(1)視聽語言分析經典電影擴展閱讀:
這些方法和技巧來自於人們長期的視覺和聽覺實踐,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的。用一句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不用擔心沒有共同的意義區間,因為這些實踐經驗大多來自於人的本性和長期的研究積累。
視聽語言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隨著著這門藝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比如,谷克多認為「電影是運用畫面寫的書法」,而亞歷山大.阿爾諾認為「電影是一種畫面語言,它有自己的單詞,名型,修辭,語型變化,省略,規律和語法」,愛普斯坦人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
⑵ 電影《阿甘正傳》視聽語言分析。
視聽語言分析之阿甘正傳
好萊塢一直以來都是電影的王國,大量的商業巨制電影從這里產生,進而風
靡世界。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經典的電影,
《阿甘正傳》就是一部非常
經典的好萊塢大片。
今天我們就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這部經典的作品。
本片改編自一部同名小說,
影片通過阿甘對自己生活的講述,
深層次的剖析
了美國當代歷史,
以幽默的方式對社會現象和戰爭進行諷刺。
作為一部以人物記
錄歷史的影片,
阿甘作為主要線索,
經歷了美國最動盪的一段歷史。
影片也同樣
倡導了美德的回歸,進行正確的精神引導,大力提倡人性關懷和人文主義精神。
它是好萊塢反智潮流電影中的經典名作。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美國社會的反智情緒高漲的時代。
於是好萊塢便出品了
一系列貶低現代文明崇尚回歸原始闡釋人性的影片。
其中
《阿甘正傳》
便是通過
一個智力障礙者的視角,
描述了美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
面,越戰,政府丑聞,外交,種族沖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與人們
生活的生活狀態——多數人的消極頹廢與盲目熱情。
《阿甘正傳》這部影片就是
讓美國人回顧自己的歷史,
重新審視自己。
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個天生弱智,
卻具備了人類最優秀美德的人。
他坦盪的面對生活帶給他的挑戰,
在混亂中接受
錘煉,只沖著一個方向奔跑,最終跑向了他的終點。這是一部人生寓言,帶給人
們歡樂的同時,引發了廣泛的思考。
在這部影片中,
人物造型有很強烈的對比。
阿甘的形象出現時一般是清爽整
潔的,
與影片中出現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湯姆漢克斯成功的塑造
了一個先天性智力殘疾,
卻朴實真摯的阿甘。
幼年時阿甘拙笨,
說話緩慢而堅定,
而成年的阿甘說話滔滔不絕,
包含了一種絕對的自信。
珍妮,
她一直是阿甘的天
使,正因為聽了珍妮的話,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著。但是與阿甘不同,她的生
活始終是隨波逐流居無定所的,
她從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個流浪者,
找不到自己
的位置。
她想成為歌星,
卻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里賣藝,
與一幫狐朋狗友們
吸毒。她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色情,暴力,毒品這些負面因素。所以影片塑造出
的珍妮的形象總是陰暗的,
模糊的。
但是她對阿甘又是真誠的,
所以在影片結尾
處,
珍妮的形象又回歸了初識阿甘時的純潔美麗。
丹中尉,
一開始出場便是狂野
的,
翻臉如翻書,
上一刻還在開玩笑下一刻又在嚴肅的下達命令。
他在戰場上一
門心思的求死,
延續他家族的「光榮」捐軀歷史。
在做完截肢手術後的丹中尉異
常絕望,
他認為生活的希望全都結束在了戰場上,
他本該死在那裡,
對阿甘的救
命之恩完全不領情。
從戰場回來後變得有些神經質,
穿著邋裡邋遢,
說話粗聲粗
氣,宣洩著他的不滿。但是在新年夜裡,他的悲傷抑制不住的外泄,讓觀眾感受
到他真正的內心世界。
後來在海上他與風暴進行搏擊,
又以不屈不撓的反抗者形
象出現。
最後「他和上帝講和」後,
以及在阿甘結婚時出現的形象是溫和的,
這
是他在經歷人生幾大起伏後回歸本性的表現。
影片的拍攝技巧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在體現珍妮和阿甘兩個人的生活時,
經
常用不同的光效和色調。
在阿甘的生活中,
大量的運用暖調。
而珍妮的生活片段
則運用較多的冷色調。
影片中多次出現阿甘跑步的畫面,
跑步在這部片子裡面算
是出現最多的動作段落。
第一次跑步,
阿甘擺脫了他腿上的支架,
在這一場景中
依舊出現大量的綠色,背景擁有很清晰的輪廓,自然的和諧美麗使人心情明朗。
第二次他得到了橄欖隊教練的青睞,
隨後憑借著跑步這一特長,
為橄欖球隊贏得
了比賽的勝利,
在這一場景中出現了大塊的紅色和黃色,
觀眾席上也是大片大片
的紅色標語,把球場比賽熱烈氣氛烘托起來,讓人興奮。依舊是暖色調為主。隨
後是越戰中他在叢林中奔跑,
救了自己的戰友們。
這里也是使用大量的綠色和黃
色,並且光線充足,線型較為清楚,營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與阿甘的生活段落
色彩刻畫相比,
珍妮的生活環境大部分降低了色彩的明暗度,
表現起其生活的壓
抑,同時體現珍妮本人內心的消極厭世。影片通過這種明暗,色調的對比方式,
暗示了阿甘與珍妮兩人個性的相悖與命運的走向。
而在最後,
珍妮重新回到阿甘
身邊的時候,兩人的內心世界逐漸相統一,珍妮場景的色彩也與阿甘趨於一致,
光效也統一使用了自然光效。
珍妮一身白色裙子向阿甘走來,
色彩又如同兩人幼
年的時候,白色與綠色相間,開闊明亮,充滿朝氣。讓觀眾明白珍妮的生活已經
不像從前一般,
而是以一種更樂觀的方式面對人生,
也喻示了珍妮經歷若干波折
後的精神上的重生。
影片通過對光線與色彩的配置,
更加完美的塑造出人物性格,
也表達了導演的意圖和影片的主題,
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
同時能激發觀眾的想
象里,
讓觀眾潛意識的接受這些暗示信息。
色彩與光效的使用也推動了敘事,
增
強影片真實感,加強了影片的觀賞性。
在這部影片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具,想必也給觀眾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那根飄浮著的羽毛。
這根羽毛也多次出現在鏡頭當中。
影片一開始便以羽
毛作為視線引導,鏡頭追隨羽毛,一直到人物出現。結尾處,羽毛又隨風而起,
飄盪到更遠處。在《阿甘正傳》的一開場,一根羽毛引導觀眾的視線,同時出現
了開場音樂,
鋼琴的輕盈與小提琴的柔美融合在一起,
為「羽毛」塑造出聲音造
型,
也推動著影片的氣氛。
隨著羽毛的起伏,
觀眾感受到的音樂也是如羽毛般飄
忽不定,隨風飄盪,正如生活一般充滿了不確定感,難以預料。而在影片結尾處
又重復出現這一主題,此時,音樂的含義卻多於開頭,有了一份對生活的感慨,
多了幾分感動。生活就像這根羽毛一樣,或隨風飄盪,或落於塵泥,我們無權選
擇它的方向。但是我們有權利選擇如何面對。
在美國的社會中一直存在著種族歧視的問題。種族問題也是《阿甘正傳》中
的一個重要元素。
首先是阿拉巴馬的民權運動,
州長華萊士拒絕黑人入校,
但最
終妥協。
在開往軍營的車上,
觀眾可以看到車上都是白人與白人坐在一起,
黑人
與黑人坐在一起。
阿甘在車上碰上了從前在校車上一樣的釘子。
最後他和黑人巴
布坐在一起,
這也是他在軍營中唯一的好朋友。
巴布的祖先都是做蝦的,
在飯店
里給白人端菜。
在阿甘送給巴布母親股份之後,
人物關系轉換了,
換成了白人給
黑人端菜。種族問題以一個幽默的報復方式呈現處理。
電視在這部影片里成為重要的敘事手段,通過它,展現了美國當代的政治文
化包括阿拉巴馬州民權運動,
華萊士被射傷,
肯尼迪總統接見全美大學生橄欖球
隊,約翰遜總統接見越戰功臣,肯尼迪總統被刺殺,福特總統被刺殺,尼克松水
門事件,
還有登月„„電視新聞經常作為一個剪輯點建立起鏡頭與鏡頭,
段落與
段落只見的關系。
在敘事上,
也承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為我們呈現出美國社會
狀態——暴力沖突嚴重,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國內的真實情況。
聲音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人聲在影片中表現為對話和旁白以及
內心獨白,整個故事由阿甘的旁白來講述,阿甘的聲音柔和,平緩,情緒起伏不
大,
娓娓道來,
奠定了整部影片舒緩平實的基調。
幼年時的阿甘,
說話有些木訥,
字字清晰,雖然拙笨但是很朴實。阿甘總是重復「笨有笨的的作為。」,這句話
塑造出了阿甘自信的性格,
而「我更加的思念珍妮。
」這句話貫穿影片始終,
成
為珍妮場景與阿甘場景的剪輯點,
連接兩個人的關系,
推動了情節發展,
也讓我
們看到了一個感情專一,
真誠的阿甘。
而電影音樂,
也記述了這一時代最有代表
性的音樂——搖滾。
電影中的搖滾音樂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幫助影片敘事推進影
片節奏,
也同樣發人深省,
突出了人道精神和人文主義情懷。
音響為影片增添了
生活氣息,阿甘的場景中,總是寧靜的,充滿自然的氣息。而珍妮的場景中,充
滿了城市噪音,
是浮躁而喧鬧的。
這些場景中,
導演想要表達的是對現代工業的
排斥與對自然的嚮往。
影片中關於漫漫人生的種種韻味,苦與樂、生與死、戰爭與愛情、冷
漠與
友誼、成功與失敗,偉大與卑微,值得我們去一輩子細細品味。在我們驕揚跋扈
時,在我們患得患失時,在我們迷惘彷徨時,在我們傷痕累累時,我們想總可以
在滿目的荒謬之中苟活下去,
就沖著阿甘這個理由。
我們還要盡我們的所能,
讓
更多人知道阿甘的故事,
縱然這世界走到盡頭,
必然是消失於無形,
但活著的人
總需
要一縷希望的曙光。或許人生就像那根飄浮的羽毛一樣,要麼飄浮不定,
要麼乘風破浪,但是人生也像那根羽毛承載著我們的希望。
⑶ 從視聽語言角度分析電影《告白》。(片段就可以)
我個人喜歡配樂,蠻好的,輕快的,下雨的時候,那雨珠落地的過程是那麼美,最後的時候,修哉看到時光倒流時是視覺沖擊,也是一份感動。整體來說,我覺得電影裡面的親情都太過激啦,以至於有點變態的感覺!情節很跳躍性!很好!我喜歡!
⑷ 求對一部影片中的片段進行視聽語言分析(如影像、場景、鏡頭、聲音、剪輯、光、色彩、構圖、蒙太奇、音樂
哼!我辛苦寫的論文才不會輕易發給你!
⑸ 《紅高粱》影片主題及視聽語言分析
似紅似火的精神抗爭
——淺析《紅高粱》的視聽風格
電影《紅高粱》是由張藝謀改編莫言同名小說而來,影片延續了張藝謀導演重色彩、 重時代刻畫等藝術風格。紅色色調是這部影片的靈魂,起起伏伏,揮揮灑灑的紅高粱,有著寄寓當地人民乃至全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導演借九兒、余占鰲等人物謳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樸卻擁有抗爭精神的勞動人民,延伸出現當代人們對此熾熱的感慨。這是他對故事繪聲繪色的彰顯,亦是對於小到封建禮教束縛,大到對民族侵略的偉大抗爭精神的贊頌。
紅色調的熾熱,貫穿至影片靈魂深處。導演從開頭便緊扣抗爭的主題,從畫面的最開始,九兒便是在濃艷的紅色下出場。此刻的紅色不僅僅是婚嫁的基本襯托,從九兒沮喪不甘的面部特寫便可看出,這更是對此刻九兒抗拒的內心心境的襯托。「坐轎不能哭, 哭轎吐轎沒有好報。蓋頭不能掀,蓋頭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兒卻掀了蓋頭,哭了轎,這是她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爭,而紅色正是她此刻內心最好的詮釋。直到影片的末尾,紅色的表現力則更加鮮明亮眼。九兒、余占鰲以及幾個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獻身的羅漢大哥時,周圍熊熊的焰火將整個屋子充斥著紅色的熱烈,映襯的是他們此時此地心中燃燒著的對日本人抗爭的熊熊烈焰。
紅高粱的內涵,詮釋著人物真實獨白。紅高粱作為片名,不僅僅是因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總是圍繞著紅高粱,更是因為高粱代表了當時朴實的勞動人民;一個「紅」字, 也不僅僅是因為高粱的顏色是紅色,更是因為它代表了朴實的勞動人民也擁有著紅色所 傳遞出來的抗爭精神。從小的方面看,余占鰲等抬轎工人在送九兒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對劫匪的蠻橫威脅,他們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協便給了錢財,可當劫匪打了九兒的主意,余占鰲為首的弟兄便奮起反抗打倒了劫匪。這一小插曲為接下來大的方面作了呼應。同是在這片高粱地,結尾的高潮部分,面對日本人對當地人民的壓迫, 以及九兒的英勇獻身,一場熱血的戰爭在這片高粱地一觸即發,過程中導演有大量對高粱地的鏡頭特寫,一場血紅而壯烈的斗爭在火紅的高粱間相得益彰地展現,將紅高粱的內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爭的人群當中。
意境的濃墨渲染,給予了畫面想像空間。影片中有著不少重寫意的片段,往往以遠景的方式呈現,並且沒有人物對話......(此處省略500字)
此篇影評文章出自湃樂思教育編導專業高分學員,完整文章收錄在《影評高分範文集》一書中。
⑹ 用視聽語言的角度來分析《當幸福來敲門》這部影片
什麼是幸福?做自己喜歡事,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是幸福的。願望實現了是幸福。其實你覺得你幸福你是幸福,幸福與不幸福都在你心中 遇到一對幸福伴侶,也是件很幸福事,因幸福是會傳染的 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認為滿足了,幸福就悄悄來到你身邊 幸福含義總是讓人捉摸不透 幸福階梯總讓人難以攀登 知足常樂是種幸福 甘於平淡也是幸福 就看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待幸福 去感受幸福 有時幸福無處可尋又無處不在 生活點點滴滴都蘊育著幸福 有個溫馨的家固然是幸福 那麼誰又能說一個人的自由就不是幸福呢 有個體面的工作是幸福 那麼誰又能說沒工作的人就不幸福呢 相依相守朝朝暮暮是幸福 雖遠隔天涯卻心靈相通又何嘗不是另外種幸福. 幸福在我們身邊 幸福隨處可見 是我們日益疲憊的心麻木了幸福 還是幸福麻木了我們遲鈍的神經 這世界上不是缺少幸福 而是缺少發現幸福的眼睛和心靈 沒幸福時候 我們渴望幸福 擁有幸福時 又不懂得珍惜幸福 我們總是不停在追求新的幸福 從沒給自己時間和空間 去真正感受幸福含義
⑺ 《霸王別姬》經典影評,視聽語言分析怎麼分析
同學你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是湃樂思學員寫的一篇高分範文,節選了其中的兩段對《霸王別姬》光影色彩的視聽分析,全文收錄在《影評高分範文集》一書中,裡面還收錄了許多經典電影、熱門電影等高分影評。相信會對你的影評寫作有很大幫助!
光影特色:人生如戲,戲若人生
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說:「我會讓光線來書寫影片。」誠然,布光同樣成了本片中攝影師顧長衛嫻熟運用的造型手段,人生與戲劇的交織糾葛便在誇張化的光效、含蓄性的光線中生動展露。
光效的誇張化——影片中常用頂光凸顯人物輪廓,造成一種頗為誇張的舞台式效果。開頭倒敘情節蝶衣與小樓唱的最後一場戲里,直射的白色頂光、黑暗中模糊的身形、拖長的影子放大了一種無可名狀的孤獨與扭曲,喻示著「虞姬」自刎的必然。以及菊仙給獄中的蝶衣送小樓絕交信的一幕,二人對坐遙望,冷調頂光突兀而壓抑,兩道光束彷彿把人分別束縛在了兩個無法掙脫的囚籠里,象徵著其相抵觸的心理與為時代社會所縛的悲劇命運。
色彩語言:冷暖浮生,紅塵若夢
色彩是電影中最能影響觀眾情緒的視聽元素之一,在《霸王別姬》通過冷暖色調、特殊色彩的設計,詮釋了色彩作為影片靈魂的深刻意義。
形成強烈對比的冷暖色調。黑、灰、藍色等冷色調顯示消極情緒:如「賣子」時的黑白調、「斷指」一幕的灰藍調、被張公公強暴後的小豆子走出府門時整個場景被一層詭異的幽藍色濾鏡所籠罩......冷調營造幽遠回憶氣氛的同時,擴大了「冷」的主觀體驗,我們可從中察覺到政局動亂的民國年代給人的壓抑與迫害,為蝶衣悲劇的一生埋下伏筆。而積極感受多以暖色調,如每次戲劇舞台的布置與臉譜、戲服的設計採用紅、粉、橘等明麗的色彩,充分展現了舞台的輝煌與作為「角兒」的榮光,對應了程蝶衣的一生只有在戲台上真正閃耀過,京劇正是他內心最為溫熱的存在。冷暖色調的交叉對比,既豐富了色彩層次,又使人物對溫暖與愛的渴望、現實中冷漠扭曲的人性形成的反差更為清晰震撼,觀影者得以體會黑暗社會下生命掙扎的無力感。
《影評高分範文集》
⑻ 從視聽語言方面分析電影《房間》
該片是一部小格局的獨立片,基本上是兩個人的獨角戲以及不多的場景,但是獨特的視角與殘酷感人的故事卻打動了很多人的心。(新浪娛樂評 )
該片忠實地根據圖書改編,通過這種看似有限的敘述視角,製造出一種「身在絕境卻不感知」的反襯效果,最終得以實現「講述一個有點恐怖的故事的真正價值」。該作品沒有催淚的企圖,反而處處透出人類最為純凈的親情。五歲的傑克打動了每個人的心,他的聲音、他的遭遇、他的天真、他的幽默、他對媽媽的愛,使得故事雖然設定在邪惡的前提上,卻仍令人感受到希望與力量。(新華網評 )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這個電影,還有個日劇《上鎖的房間》和港劇《房間》)
⑼ 電影《智取威虎山》視聽語言分析2000字
故事梗概:
1946年冬天,東北民主聯軍一支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對這些戰士來說,死,毫不可怕,隨時都可能發生。穿山風的狂卷,密集的槍彈雨林,隨時都可能向他們襲來。但是他們並不畏懼。因為他們都有同一個信念——我們要真正地解放人民。也正因為如此,不管失敗多少次他們都會頑強的站起來。
觀後感受:
看完《智取威虎山》,我便感覺到一個詞的含義,那便是「集體」。電影一開始就把我帶到了一個冰天雪地的東北大平原,這里有一支東北人民解放軍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203首長)的率領下,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這股匪徒是原國民黨的敗兵,流竄到我軍後方。偵察英雄楊子榮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打進威虎山內部,探得敵情,配合小分隊里應外合全殲座山雕匪幫。一場鬥智斗勇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電影中的戰士們吃苦耐勞,在雪原中縱橫,與敵人做艱苦的斗爭,在斗爭中,戰士們高度發揮了軍人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戰勝了常人所難以忍受的艱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難,在冰天雪地里,偵察奔襲,鬥智鬥力。情節一環扣一環,精彩紛呈,我沉浸在這群英雄的故事裡,跟著他們一道跨谷跳澗,滑雪飛山。跟楊子榮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劍波一道指揮戰斗……我被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動著。
電影里的每一個人物都那麼活靈活現,個性十足。如年輕有為的軍事將領少劍波,他的沉著冷靜、不驕不燥、英勇善戰、足智多謀都令我欽佩。在我印象里最深還是楊子榮,從我讀過《林海雪原》的原著起,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為了徹底消滅最後也是最頑固的威虎山上的頑匪,少劍波和楊子榮數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機智壯烈的「智取威虎山」……
在如今的社會,這樣的精神似乎也消失殆盡,每個人都在極力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去考慮集體的利益。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土匪了,團結起來也沒多大用去。是的,土匪是沒有了,可是敵人依然存在,同時,我們還有民族復興要去實現,更何況如今國際競爭這么激烈,不團結怎麼才能立足於世界,怎麼樣才能在世界大潮中不被淹沒。
《林海雪原》中,講述的不僅是解放戰爭初期的剿匪斗爭,它所表現出的更是一種智慧,一股勇氣,一種精神。它永遠也不會退出歷史舞台,它會永遠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因為它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驕傲,更是我們現在的標榜。
理想,是人生的燈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這盞明燈的指引,我們才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進的方向。我體會到作為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奮斗目標,並具備堅強的意志力、勇於拼搏的氣魄,決不放棄的信念。